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支配阶级(支配階級)
统治阶级。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七:“资本主义的国家法律是为支配阶级服务的;法庭、法官、检察官、警察--乃至国家的一切机构,都受着支配阶级的控制。”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一切都是进展着的,便是支配阶级杀人的手腕也是一样。”
分類:统治阶级
《國語辭典》:国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是共享语言、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共同体。
《國語辭典》:清流  拼音:qīng liú
1.清澈的水流。《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文选。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2.比喻品性清高的名士。《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桓阶等传。评曰》:「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
《國語辭典》:孝廉  拼音:xiào lián
1.称科举时代的举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后亦举孝廉,不仕而终。」
2.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由各郡推举的人才。《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晋。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國語辭典》:法制  拼音:fǎ zhì
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
《國語辭典》:长发(長發)  拼音:cháng fā
《诗经。商颂》的篇名。根据〈诗序〉:「长发,大褅也。」或亦指祀成汤之诗。首章二句为:「浚哲维商,长发其祥。」
《國語辭典》:长毛(長毛)  拼音:cháng máo
1.毛发长的。如:「长毛狗」。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2.清代洪秀全所率领的太平军,因其皆蓄长发,故称为「长毛」。《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所以从前打『长毛』、打『捻子』,屡次打赢,就是这个缘故。」
《國語辭典》:武士  拼音:wǔ shì
1.勇武有力的人。《庄子。人间世》:「上徵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韩诗外传》卷七:「避武士之锋端。」
2.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唤武士把军士割下耳鼻,却放回寨。」
3.欧洲及日本中古时代的一种阶级,以作战为职业,且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漢語大詞典》:武卒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國語辭典》:义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也作「义军」。
2.泛称自备器械,不支领官俸,团结自卫的义务兵。南宋初最盛。《宋史。卷一九○。兵志四》:「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國語辭典》:义军(義軍)  拼音:yì jūn
仗义兴起,以除暴安良为目的的军队。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打听的绛州出其黄榜,招聚义军好汉,我有心待投义军去。」也作「义兵」、「义旗」、「义师」。
《國語辭典》:专政(專政)  拼音:zhuān zhèng
1.独揽政权。《汉书。卷八一。张禹传》:「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
2.国家元首有无限权力,可独断独行的政治型态。
《漢語大詞典》:繇役
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 徭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薄赋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汉书·霍去病传:“减 陇西 、 北地 、 上郡 戍卒之半,以宽天下繇役。”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农民坏於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参见“ 徭役 ”。
《國語辭典》:徭役(傜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国家规定男子有服劳役的义务,包括修筑城池、造桥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南史。卷七○。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由群孽,赋调云起,徭役无度。」《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徭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贵族(貴族)  拼音:guì zú
贵显的世族。欧洲古代及中世纪有贵族、平民的分别,贵族为政治上的特权阶级,如皇族、领主等。
《國語辭典》:内乱(內亂)  拼音:nèi luàn
国家内部发生动乱不安的局面。如:「那个国家因常年内乱,以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礼记。杂记》:「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史记。卷六六。伍子胥列传》:「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三国演义》第二回:「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
《漢語大詞典》:渠帅(渠帥)
(1).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餘人,用兴法诛其渠帅, 巴 蜀 民大惊恐。”晋书·武帝纪:“ 西域 戊己校尉 马循 讨叛 鲜卑 ,破之,斩其渠帅。”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寨落虽多,往往相仇杀,不相亲暱,亦无渠帅统领。”
(2).泛指魁首。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秦少游 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作渠帅,世遂寡称。”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谒鲍述娇》:“挟策追风,推为渠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 王弇州 司寇,於后七子中,学殖之博,著述之富,最为渠帅。”
《國語辭典》:流寇  拼音:liú kòu
四处转徙流窜的盗贼。《明史。卷三○九。流贼传。序》:「惟武宗之世,流寇蔓延,几危宗社,而卒以扫除。」也称为「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