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说书(說書)  拼音:shuō shū
1.讲解经书义理。《墨子。耕柱》:「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明史。卷一四○。列传。魏观》:「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2.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如宋代的讲史、元代的平话以及评话、弹词等。《红楼梦》第四三回:「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老残游记》第二回:「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也称为「挑闪」。
3.职官名。宋朝设置,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等事。
《國語辭典》:说经(說經)  拼音:shuō jīng
1.讲述经书。《汉书。卷三○。艺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2.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说唱艺术,多在演述佛经故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经谓演说佛书。」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说经:长啸和尚、彭道安、陆妙慧、陆妙净。」
《國語辭典》:经笥(經笥)  拼音:jīng sì
笥,书箱。经笥指装经书的箱子。比喻学识广博的人。《晋书。卷三五。陈骞等传。赞曰》:「钜鹿自然,亦云经笥。」南朝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也称为「经史笥」。
《國語辭典》:常经(常經)  拼音:cháng jīng
1.固定不变的法律规章。《管子。问》:「国有常经,人知终始,此霸王之术也。」《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2.亘古不变的规律。《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漢語大詞典》:三经(三經)
(1).谓天时、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飭,君乃有国。” 郭沫若 集校:“三经,谓天时、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风雨无违’,天时也;‘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春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载于三经。” 颜师古 注:“谓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周礼。 王安石 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词赋既罢,而士之所习者皆三经。所谓三经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广之,各有套括。”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 刘元刚 《三经演义》, 清 黄丕烈 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之三经。”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唐。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宋。邢炳〈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
《國語辭典》:诵言(誦言)  拼音:sòng yán
公正或公开的说话。《汉书。卷三。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也作「讼言」。
《漢語大詞典》:典诰(典誥)
(1).尚书《尧典》《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典籍。汉书·王莽传中:“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誥之文。”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孟坚 辞惟温雅,理多愜当。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迨已极其暴厉恣睢之能事,犹恐力有弗逮,则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声威。”
(2).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三国志·吴志·王蕃华覈等传论:“ 华覈 文赋之才,有过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 南朝 梁 沈约 《修定乐书疏》:“《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誥之书也。”
(3).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近者,代言之臣未尝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国华也。”
《國語辭典》:真经(真經)  拼音:zhēn jīng
道家的经书。唐玄宗天宝年间称庄子、列子、庚桑子三人的著作为「真经」。
《漢語大詞典》:本经(本經)
(1).据以进行传解的经书。《〈书〉序》:“ 济南 伏生 ,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及 左 氏之为传也,虽义释本经,而语杂他事。”
(2).指本人所治之经。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正是,都要把本经讲一篇。”
《國語辭典》:中经(中經)  拼音:zhōng jīng
1.宫中秘藏的经籍。《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于是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
2.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或进士考试时,依文字的多寡,将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级。隋唐称《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宋称《书经》、《易经》、《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
3.中间经过。如:「从台北到高雄,中经台中。」
《漢語大詞典》:论经(論經)
讲论经典;评论经书。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安禪合掌,説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 元 杨载 《奉题伯父双峰樵隐》诗之四:“祇应老崖谷,束带尚论经。”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於同时诸君子,虽以苦节推 百泉 、 二曲 ,以经世之学推 棃洲 ,至於论经评史,亦不苟同也。”
《漢語大詞典》:经说(經説)
(1).经书的解说。墨子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序》:“ 熙宁 、 宝庆 之会,时师破坏经説,其失也凿;陋儒襞积经文,其失也肤。” 金松岑 《文学观》:“爰举其説,盖有六焉,作者之林,视此可矣。一曰传注,经説是也。”
(2).指佛经的言论。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如此皆是经説,不可不信。”
《漢語大詞典》:经目(經目)
(1).过目。 晋 夏侯谌 《东方朔画赞序》:“经目而讽於口,过耳而闇於心。”新唐书·王起传:“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公短小精敏,机警过人,凡案籍经目,终身不忘。”
(2).经书的名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昔 仲尼 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 范文澜 注:“‘仰其经目’疑当作‘抑其经目’,谓谦不敢称经也。”
分類:经书过目
《漢語大詞典》:七经(七經)
(1). 汉 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 东汉 《一字石经》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唐 李贤 注作《乐》春秋论语; 宋 刘敞 《七经小传》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 清 康熙 《御纂七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