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灵怪(靈怪)  拼音:líng guài
1.神奇诡怪。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唐。柳宗元〈龙马图赞。序〉:「其状龙鳞虺尾,拳毛环目肉鬣,马之灵怪有是耶?」
2.神鬼妖怪。晋。郭璞〈山海经。序〉:「游魂灵怪,触象而构。」宋。苏轼〈神女庙〉诗:「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國語辭典》:无类(無類)  拼音:wú lèi
1.无统类。《礼记。缁衣》:「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2.不分等第种类。《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
3.无遗类。《汉书。卷五二。窦婴传》:「有如两宫奭将军,则妻子无类矣。」
《漢語大詞典》:等类(等類)
(1).等级类别。孔丛子·刑论:“中国之教,为内外以别男女,异器服以殊等类。”
(2).同辈;同类。后汉书·陈寔传:“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宋书·卜天生传:“屋后有一大阬,广二丈餘,十人共跳之皆渡,唯 天生 坠阬, 天生 乃取实中苦竹,剡其端使利,交横布阬内,更呼等类共跳,并畏惧不敢。”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稠禪师 ﹞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
(3).相同,相等。 清 唐甄 潜书·审知:“智力等类,熟知将能;信疑爱怨,熟知卒用。”
《漢語大詞典》:九等
(1).九个等级。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 郑玄 注:“九等,騂刚、赤緹之属;征,税也。”汉书·古今人表序:“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九等:“九等: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2).九种类别。逸周书·本典:“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多。” 朱右曾 校释:“九等:忠、信、敬、刚、柔、和、贞、固、顺。”
《漢語大詞典》:殊类(殊類)
(1).不同的类别。 汉 王充 论衡·非韩:“人同性,马殊类也。 王良 能调殊类之马。”晋书·许孜传:“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
(2).古称少数民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张天锡 世雄 凉州 ,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北史·羊祉传:“﹝ 祉 ﹞仗节抚藩,边夷识德,化沾殊类,襁负怀仁。”
《國語辭典》:体裁(體裁)  拼音:tǐ cái
1.作品的布局、架构。《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
2.文学的类别。依作品所表现的结构与性质上之差异而加以区分,如诗、散文、小说、戏剧、报导文学等。如:「散文和小说的体裁不同,两者无法互争高下。」
《國語辭典》:脚色(腳色)  拼音:jiǎo sè
1.戏剧中的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咱班子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一个衫子,都是括括叫,超等第一名的脚色。」也作「角色」。
2.科举时代,初入仕的人必开具乡贯三代名衔、家口、年岁,称为「脚色」。亦即履历或出身。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二:「是时葛原初得江东西提点银铜坑冶,欲荐铸,而移文取其脚色,铸不与。」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张千,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
3.年岁面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
4.比喻才能适于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如:「要找说客,他是一等的脚色。」
5.根底、底细。《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只见外面一个人入来,到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
《漢語大詞典》:类例(類例)
类别与体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例极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宋 世诸家,虽咸有书目载於文献通攷,其类例悉不能详。”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自《太玄》推而极之,至于他书,其类例悉準是。”
分類:类别体例
《國語辭典》:分类(分類)  拼音:fēn lèi
区分类例。如:「职位分类」。《书经。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九共九篇稿饫。」
《國語辭典》:喜剧(喜劇)  拼音:xǐ jù
一种戏剧类型。主要以誇张、幽默及机智的手法,取悦观众或嘲讽丑恶、落后的现象,从而肯定美好与进步的事物。由于著笔于人性的现实面和弱点,因此,不同的时代及文化背景,往往有不同的喜剧形式。西方喜剧依内容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可分为情节喜剧、抒情喜剧、讽刺喜剧和闹剧等。中国虽无喜剧之专称,但仍有不少喜剧剧目,大都在讽刺反面形象的同时,歌颂主角的勇敢和机智。
《國語辭典》:分科  拼音:fēn kē
分门别类。如:「分科教学」、「分科诊疗」。
《漢語大詞典》:杂类(雜類)
混杂的种类;非纯正的种类。亦指各种类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蛊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狗豕,或为虫蛇。”魏书·铁弗刘虎传:“ 坚 ( 苻坚 )后以 卫辰 为西单于,督摄 河 西杂类,屯 代来城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士族不能和寒门庶族通婚,更不能和地主以外的‘杂类’通婚。”
《國語辭典》:杂家(雜家)  拼音:zá jiā
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为九流之一,其学说杂汇各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漢語大詞典》:形类(形類)
形体类别。《孔丛子·记问》:“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 宋 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序》:“六国之世,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
《漢語大詞典》:九贡(九貢)
周 代征收贡物的九种类别。亦泛指进贡。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嬪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晋书·食货志:“昔 周 姬公 制以六典,职方陈其九贡,颁财内府,永为不刊。”《旧唐书·昭宗纪》:“且四海之内,创痏犹殷,九贡之邦,纲条未理。” 章炳麟 《封建考》:“邦国既有九贡,其诸侯所未食者,附庸蕞猥,宫简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