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等第  拼音:děng dì
等级次第。如:「这次的成绩你拿到什么等第?」《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國語辭典》:次第  拼音:cì dì
1.次序、依次。《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老残游记》第八回:「车夫等人次第出来,方才从石壁缝里把子平拉出。」
2.接著、转眼。南唐。冯延巳忆江南。今日相逢花未发〉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3.形容迅速。唐。白居易 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
4.规模。《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每年燕山市井,如东京制造,到己酉岁方成次第。」
5.眉目、头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他明日回话,必有个次第。」《水浒传》第一七回:「太守问我贼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见次第,不曾获的。』」
6.光景。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國語辭典》:第一  拼音:dì yī
最先、最前、最好、最重要的。如:「他好胜心强,每件事都要得第一。」
《國語辭典》:科第  拼音:kē dì
1.依科别考核以定其等第。《汉书。卷九。元帝纪》:「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2.唐以来设科取士,因次第有甲乙,因称科举为「科第」。《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者,怎尽由科第耶?」宋。苏轼 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诗三首之三:「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國語辭典》:以降  拼音:yǐ jiàng
以下、以后。《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序》:「自兹以降,风流弥繁。」《文选。刘琨。劝进表》:「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漢語大詞典》:朝元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每年元旦贺见帝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周朝饗乐章》:“岁迎更始,节及朝元。” 唐 罗邺 《岁仗》诗:“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参见“ 朝正 ”。
(2).道教徒朝拜 老子 。 唐 初,追号 老子 李耳 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 白居易 《寻郭道士不遇》诗:“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前蜀 韦庄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诗:“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逕雪中微。” 宋 张孝祥 《望江南·南岳铨德观作》词:“朝元去,深殿扣瑶鐘。”《封神演义》第三八回:“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
(3).道家养生法。谓五脏之气汇聚于天元(脐)。 唐 吕岩 《别诗》之一:“朝朝炼液归琼壠,夜夜朝元养玉英。”参见“ 五炁朝元 ”。
(4). 清 代朝考名次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参阅《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
(5).见“ 朝元阁 ”。
《國語辭典》:朝正  拼音:cháo zhèng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正月朝见天子,表示接受天子的政教。《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
2.天子或诸侯在岁首祭祀宗庙。《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
《漢語大詞典》:五气朝元
亦作“ 五气朝元 ”。 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谓之“五炁朝元”。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鍊得三花聚顶,河车升降;养成五炁朝元,知念中无念。”《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澈。”
《漢語大詞典》:朝元阁(朝元閣)
唐 代阁名。在 陕西省 临潼县 骊山 。 玄宗 朝,改名 降圣阁 。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 朝元阁 迥《羽衣》新,首按 昭阳 第一人。” 宋 程大昌 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寳 七载, 玄元皇帝 见于 朝元阁 ,即改名 降圣阁 。” 宋 谢翱 《吊宋内》诗之四:“禾黍何人为守閽?落花臺殿暗销魂。 朝元阁 下归来燕,不见当时鸚鵡言。”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闻那 朝元阁 ,在禁苑西首,我且绕着红墙,迤邐行去。” 唐 王建 《华清宫感旧》诗:“尘到 朝元 天使急,千官夜发大龙迴。” 宋 苏轼 《骊山》:“我上 朝元 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清 吴翊 《新燕》诗:“近识 朝元 消息否?珠帘零落几回探。”
《漢語大詞典》:进士第(進士第)
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异闻三:“未几,侍郎之子登进士第,至今衣冠不絶。” 明 高启 《胡应炎传》:“ 咸淳 中, 应炎 登进士第,授 溧水 尉,未赴。”
《漢語大詞典》:中第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國語辭典》:品秩  拼音:pǐn zhì
官位的等级和俸秩。《南史。卷五三。梁武帝诸子传。豫章王综传》:「久之乃策免吴淑媛,俄遇鸩而卒,有诏复其品秩,谥曰:『敬』,使直主其丧。」
《漢語大詞典》:礼秩(禮秩)
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左传·庄公八年:“ 僖公 之母弟曰 夷仲年 ,生 公孙无知 ,有宠於 僖公 ,衣服礼秩如适。”后汉书·刘恺传:“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下 河南 尹礼秩如前。”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特彰礼秩之优,叠降珍华之锡。”
《漢語大詞典》:考第
(1).考核评定的等第。 北魏 萧宝夤 《论考绩表》:“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方求追访声迹,立其考第,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应考之官家,具録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各于所司準额校定,然后送省。”
(2).考核定等第。 唐 白居易 《李德循除膳部员外郎制》:“揆才考第,得补为郎。”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德宗》:“上自考其诗:以 刘太真 及 李紓 等四人为上等; 鲍防 、 于绍 等四人为次等; 张濛 、 殷亮 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 李晟 、 马燧 、 李泌 三宰相之诗,不加考第。”
《國語辭典》:得第  拼音:dé dì
考中、应试及第。科举考试取中须评定等第,因称中试为得第。《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等得会试过了榜发,王生不得第,却恋著那女子。」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宁津生自是诵应震文,而得第者四。」
《漢語大詞典》:同伦(同倫)
(1).同一等第。《穀梁传·文公十八年》:“秋, 公子遂 、 叔孙得臣 如 齐 ,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
(2).同类。 汉 贾谊 新书·等齐:“君臣同伦,异等同服,则上恶能不眩於其下?”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当念众生现富单那形、鳩槃荼形、夜迦形,或人生中粗弊如畜,福力轻微,或生疣赘,五官不全,同伦讥厌,己亦厌苦,我当巧术而以度之。”
(3).同一道德标准。《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孔颖达 疏:“行同伦,伦,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
《漢語大詞典》:差降
按等第递降。《唐律疏议·名例三·除名比徒三年》:“除名、免官、免所居官,罪有差降,故量轻重节级比徒。”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卷二:“ 吴 ( 吴庞 )云:‘阁副、侍中子若孙恩泽差别,疏亲又差降,岂非用亲耶?’”
分類:等第
《漢語大詞典》:入第
进入等第;合格。新唐书·崔佑甫传:“﹝ 常衮 ﹞当国,惩其敝,凡奏请一杜絶之,惟文辞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