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69
词典
1
分类词汇
268
共268,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诸科
不第
程文
名第
假手
挟书
同榜
杰士
殿试
下考
挟册
举业
杂文
伦魁
开荒
《漢語大詞典》:
诸科(諸科)
(1). 唐 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 唐
苏鹗
《
苏氏演义
》
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2). 北宋 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南宋 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
《
宋史·选举志一
》
:“ 宋 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
》
:“癸巳,御 崇政殿 ,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
分類:
科举考试
中除
科目
进士科
五经
学究
明经
明法
《國語辭典》:
不第
拼音:
bù dì
1.考试不合格。《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国演义》第一回:「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
2.不只、不但。如:「贪吏对国家的安定不第无功,尚且有害。」
分類:
复姓
不但
落第
科举考试
不中
不第
庶兄
微子
《國語辭典》:
程文
拼音:
chéng wén
科举时应试文字的程式。《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斋长、谕月书其行艺于籍。行谓率教不戾规矩,艺谓治经程文。」
分類:
科举考试
科场
应试
进呈
官方
文章
录用
考中
《國語辭典》:
名第
拼音:
míng dì
名次。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八。听响卜》:「韦甄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分類:
名第
科举考试
高第
中式
名次
《國語辭典》:
假手
拼音:
jiǎ shǒu
1.假借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左传。隐公十一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刘炫传》:「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
2.科举时代称代人作文的人。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
分類:
假手
他人
科举考试
人代
代笔
中代
代人
自己
作文
《漢語大詞典》:
挟书(挾書)
(1).私藏书籍。
《汉书·董仲舒传》
:“ 秦 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 清 夏燮
《
中西纪事·原叙
》
:“珍此享帚之藏,窃怀挟书之惧。” 明
汪道昆
《明故提督信阳何先生墓碑》
:“ 汉 承挟书,而得 贾 董 。”参见“ 挟书律 ”。
(2).专指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沉持要登科》
:“时挟书假手之禁甚严。” 明
沈德符
《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捡
》
:“至乙丑南宫,上微闻挟书之弊,始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捡。”
分類:
私藏
藏书
书籍
应科
科举考试
夹带
时文
文书
《國語辭典》:
挟书律(挾書律)
拼音:
xié shū lǜ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而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的法令。《汉书。卷二。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唐。颜师古。注:「张晏曰:『秦律敢有挟书者族。』」也作「挟书令」。
分類:
秦始皇
采纳
丞相
李斯
建议
《國語辭典》:
同榜
拼音:
tóng bǎng
指古代科举考试同一榜录取。宋。刘一止〈宋故左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致仕毗陵张公墓志铭〉:「于时,兄弟同榜登科者三人,郡守以为先此未有,因表其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以后天祐状元及第,天锡『赐进士出身』,兄弟两人,青年同榜。」
分類:
科举考试
考中
张榜
公布
录取
同榜
《漢語大詞典》:
杰士(傑士)
(1).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
:“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 明
胡应麟
《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
》
:“ 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
(2). 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
《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
分類:
才智
太平天国
特出
科举考试
杰出
改称
拔贡
《國語辭典》:
殿试(殿試)
拼音:
diàn shì
1.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中主持。《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2.元代对读书人的通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他本是太学中殿试,怎想他拳头上便死,今日个则落得长街上检尸。」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分類:
科举考试
参加
殿试
贡士
亲临
殿廷
士人
策试
敬称
帝王
《漢語大詞典》:
下考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
北史·杜铨传
》
:“﹝ 正玄 ﹞ 隋 开皇 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僕射 杨素 ,怒曰:‘ 周 孔 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 宋
张栻
《斜川日雪观所赋》
诗:“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忧。”
(2).考察臣下。
《
韩非子·扬权
》
:“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 陈奇猷 集释:“常,谓常例。此谓臣下为事有不当者,而法令又无其文,则以常例考之。”
分類:
科举考试
考察
臣下
官吏
考绩
为下
下等
《漢語大詞典》:
挟册(挾册)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
:“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沈德符
《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
》
:“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分類:
携带
应科
书籍
科举考试
勤奋
夹带
读书
时文
文书
《國語辭典》:
举业(舉業)
拼音:
jǔ yè
科举时代的应试文字。《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元德明传》:「从陵州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却也心里想在学校中,想与几个考高等的朋友谈谈举业。」
分類:
举业
应科
科举考试
准备
学业
八股文
《國語辭典》:
杂文(雜文)
拼音:
zá wén
1.各种文章的总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
2.科举考试除经史之外的应试时文。《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3.一种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散文。通常指发表于报刊、随笔杂感之类的文章而言,与唯美、抒情的散文有别。
分類:
文学
体裁
现代
科举考试
散文
直接
迅速
文体
反映
社会
会事
事变
文艺
论文
《漢語大詞典》:
伦魁(倫魁)
(1).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伦,通“ 抡 ”。 宋
周密
《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
》
:“ 毛自知 夺伦魁恩,以首论用兵故也。”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
诗:“伦魁光制策,正议触权奸。”
(2).特指状元。 明
章懋
《与谢木斋阁老书》
:“宰辅则有 杜正献 、 李庄简 ,伦魁则有 詹騤 、 王佐 ,莫不表表於当时。”
分類:
科举考试
指状
状元
《國語辭典》:
开荒(開荒)
拼音:
kāi huāng
开垦荒地。《晋书。卷九○。良吏传。王宏传》:「导化有方,督劝开荒五千馀顷。」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分類:
开荒
祖先
开垦
开垦荒地
垦荒
无功
荒地
功名
子弟
参加
科举考试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