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训读(訓讀)  拼音:xùn dú
日文借用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类发音。音读渊源于古汉语,训读则是日语语词的本音。所以训读时仅借汉字的形和义,不采汉语的音。如「山」字,日文的音读为san,训读为yama。
《漢語大詞典》:焉乌(焉烏)
“焉”“乌”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汉字。 宋 宋祁 《代人乞出表》:“辨色立朝,足居多於跛倚;书思记命,目不辨於焉乌。”参见“ 乌焉 ”。
《漢語大詞典》:乌焉(烏焉)
乌、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误。泛指文字讹误。事物异名录·书籍·书讹引 宋 董逌 《除正字谢启》:“乌焉混淆,鱼鲁杂揉。” 清 鲍廷博 《〈履斋示儿编〉跋》:“﹝ 卢文弨 、 孙志祖 ﹞互相讐勘,不特尽扫乌焉之误;於 履斋 千虑之失,亦时时有所纠正焉。”参见“ 乌焉成马 ”。
《漢語大詞典》:一笔书(一筆書)
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 张芝 学 崔瑗 杜度 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 王子敬 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國語辭典》:象声(象聲)  拼音:xiàng shēng
六书之一。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参见「形声」条。
《漢語大詞典》:连写(連寫)
(1).书写时笔画之间连续不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文字的字母无定数,大致为十七个至二十个,每个字母连写。”
(2).指汉字用拼音字母注音时把每一个复音词的几个音节都连起来写。
《漢語大詞典》:隶省(隸省)
汉字隶变的一种。篆字简省后的隶定称“隶省”。 宋 郭忠恕 佩觿卷上:“ 唐 玄度 以弁互为隶省,其不典有如此者。”
《漢語大詞典》:母字
(1).母仪爱育。 汉 焦赣 《易林·蒙之晋》:“ 有莘 季女,为 夏 妃后,贵夫寿子,母字四海。”参见“ 母仪 ”。
(2).指汉字结构的形符。 清 曾国藩 《与朱仲我书》:“凡形声之字,大抵以左体为母,以右体之得声者为子,而母字从无省画者。”
《國語辭典》:母仪(母儀)  拼音:mǔ yí
为人母的典型轨范。《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纪》:「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三国演义》第四回:「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
《漢語大詞典》:形旁
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与声旁相对。指和全字意义有关的字形部分,与声旁一起构成形声字。如由形旁“木”和声旁“公”、“百”分别合成“松”、“栢”。参见“ 形声 ”。
《國語辭典》:形声(形聲)  拼音:xíng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字。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如江、河二字,从水取义,以工、可分标其声。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即指其以事类为主,再取其声组合而成。也称为「谐声」、「象声」。
《國語辭典》:小写(小寫)  拼音:xiǎo xiě
1.一种英文字母。相对于大写而言。除了专有名词和句首以外,皆用小写。
2.稍加描述、描写。明。徐渭 遮叶牡丹诗:「为君小写洛阳春,叶叶遮眉巧弄颦。」
《国语辞典》:惑星  拼音:huò xīng
「行星」的日文汉字。
《國語辭典》:笔名(筆名)  拼音:bǐ míng
作者发表文章时所用的化名。如明末清初张岱笔名陶庵老人。
《漢語大詞典》:新文字
三十年代前期一部分文化人鉴于汉字难认、难写、不利大众学习的缺点,主张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当时称这种拼音文字为新文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 朱自清 《论通俗化》:“于是乎已故的 宋阳 先生指出这是绅士们的白话,他提倡‘大众语’,这当儿更有人提倡拼音的‘新文字’。”
《漢語大詞典》:戈脚
亦称“ 戈法 ”。 汉字笔法之一种。指“刂”笔。此划较长,写时若不从容行笔,必致头尾重,中间轻。 汉 隶戈法落笔顾右,略呈波折,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宣和书谱·唐太宗:“释 智永 善 羲之 书,而 虞世南 师之,颇得其体。 太宗 乃以书师 世南 ,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戩’字,遂空其落戈,令 世 南足之,以示 魏徵 。 徵 曰:‘今窥圣作,惟“戩”字戈法逼真。’ 太宗 嘆其高於藻识。然自是益加工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隶书》:“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 两汉 金石器物俱用 秦 隶,至 东京 汉安 以后渐有戈法波势,各立面目。”
分類:汉字笔法
《國語辭典》:测字(測字)  拼音:cè zì
就字的字形构造测知吉凶祸福的占卜方式。《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也称为「相字」、「拆字」。
《國語辭典》:破字  拼音:pò zì
1.用本字音,读经传中的假借字,以求经义,称为「破字」。如《论语。学而》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一句中以悦读说,其义亦作悦。
2.拆字,一种算命方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潘、陆诸子离合诗、赋、栻卜、破字经,及鲍昭谜字,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國語辭典》:拆字  拼音:chāi zì
藉由分析字形以测知吉凶祸福的算命方法。《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忽见茶室傍边添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少年坐著拆字。」《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实在没处投奔,跑到汴梁城相国寺里去拆字也有饭吃。」也称为「相字」、「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