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2,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衣巾
遗训
门中
遗意
行状
存殁
行实
英魂
蒿里
神主
黄封
铭旌
枯骨
衣被
遗孤
《國語辭典》:衣巾  拼音:yī jīn
衣服与头巾。南朝梁。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國語辭典》:衣衾  拼音:yī qīn
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孝经。丧亲》:「为之棺椁衣衾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儒林外史》第五回:「拿一搭麻替他披著,那时衣衾棺椁,都是现成的。」
《國語辭典》:遗训(遺訓)  拼音:yí xùn
前人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诲。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宋。欧阳修 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漢語大詞典》:门中(門中)
(1).家族之内,家族中的人。《南齐书·王僧虔传》:“于时 王 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
(2).称族中死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
《漢語大詞典》:遗意(遺意)
(1).死者生前或临终时的意见、愿望。《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 ,遁亡七年,所守弥篤。”三国志·魏志·东海定王霖传:“ 明帝 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 霖 异於诸国。”陈书·袁泌传:“其子述 泌 遗意,表请之,朝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謚曰 质 。”
(2).指前人的心愿、意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 江陵相 定议,以修撰、编、检、史官充日讲者,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録圣諭詔册等。今日之制,即本 江陵 遗意也。”
(3).前人或古代事物留下的意味、旨趣。 宋 梅尧臣 《省符上人》诗:“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清 梁章钜 浪跡续谈·玉皇山:“《杭州府志》云: 龙山 者, 钱氏 郊天之所,释老之谈,或云 阿育王 ,或云 玉皇 ,皆祀天遗意也。” 郁达夫 《过去》:“所以这港市的建筑,还带着些当时的时代性,很有一点中古的遗意。”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íng zhuàng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李翱 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ìng zhuàng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也称为「行述」。
《漢語大詞典》:存殁
(1).生存和死亡。犹言生死。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自枉诗已十餘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 唐 韦应物 《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诗:“存殁阔已永,悲多欢自疏。”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旬会之异:“十日一宴,集中一举子物故,诸子感叹存殁,仍於故人设位。”
(2).生者和死者。 前蜀 杜光庭 《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幽悬玉匱之科,惠周存殁。”红楼梦第四回:“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存殁感激大恩不尽!”
《漢語大詞典》:行实(行實)
亦作“ 行寔 ”。
(1).行为朴厚。 唐 韩愈 《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2).谓实际行为;实际。 宋 王安石 《拟寒山拾得》诗之十八:“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 范仲淹 等意欲復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詔近臣议。”
(3).指生平事迹。 唐 黄滔 《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十一年,其徒 从绍 疏师行实于闕,昇其院为 华严寺 。”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为人后者,生尽爱敬,死极哀戚,立身扬名,以显其亲,宜若足矣。而又思所以致美乎松楸,而增光乎泉壤,表其行寔,大书深刻,为不朽之説。”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既葬十餘年, 燧 自状其行 实 ,謁 濂 为之铭。”
(4).犹行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往年,或以烈妇 荆氏 行实视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大抵愿意有名,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想有人分讣文,做行实,甚而至于还‘宣付国史馆立传’。”
《國語辭典》:英魂  拼音:yīng hún
称美生前有杰出功绩的死者。《三国演义》第七七回:「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
《國語辭典》:蒿里  拼音:hāo lǐ
1.地名。位于泰山南面,相传为死者葬身之所。后为墓地的通称。《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广陵厉王刘胥传》:「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晋。陶渊明〈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2.诗名。古时挽歌。《乐府诗集。卷二七。相和歌辞二。古辞。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國語辭典》:神主  拼音:shén zhǔ
设位致祭所用的死者或祖先的灵牌。多为木制,狭长形,中书死者姓名。后泛指一切作为祭祀对象的牌位。《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虞华轩进去拜了叔祖母的神主,奉主升车。」《红楼梦》第五三回:「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象。」也称为「木主」、「神主牌」、「神座」、「神位」。
《國語辭典》:黄封(黃封)  拼音:huáng fēng
以黄帕封口的御赐酒茶等。亦多指上等的美酒。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遣红妆来进这黄封酒,恰元来刘沛公手捧著金瓯。」
《國語辭典》:铭旌(銘旌)  拼音:míng jīng
一种丧具,丧礼中在灵柩前的长幡。由有名望的人署名题写死者的姓名、官衔、封赠、谥号。《周礼。春官宗伯。司常》:「大丧共铭旌。」《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向道台道:『谁人题的铭旌?』」也作「明旌」、「旌铭」。
《國語辭典》:枯骨  拼音:kū gǔ
尸体腐烂后留下的骨骸。《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昔文王葬枯骨,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又过火类坳,坳下下望,见坳上有一具枯骨。」
《國語辭典》:衣被  拼音:yī bèi
1.服装与被褥。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晋书。卷八八。孝友传。吴逵传》:「家极贫窘,冬无衣被。」
2.加惠于人。《荀子。礼论》:「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辨骚》:「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國語辭典》:遗孤(遺孤)  拼音:yí gū
死者所遗留下来的孤儿。《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及琰友人公孙方、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