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炯然
亦作“烱然”。
(1).明亮貌。光明貌。《法苑珠林》卷八二:“见小光烱然,状若荧火。”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精诚之至,炯然如日。” 明 唐顺之 《题大营驿》:“盖侯之心尚炯然在宇宙间未死也,固不係乎石之勒与不勒。”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一场:“﹝ 曹操 ﹞目光更加炯然。”
(2).明白貌。 唐 柳宗元 《惩咎赋》:“奉訏謨以植内兮,欣余志之有获;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炯,一本作“ 耿 ”。 清 张履 《〈意苕山馆诗〉序》:“君目击祸衅,所为纪灾纪事又累数十章,诚使当涂诸君子见之,怛然有所伤,炯然知所戒。”
(3).健旺貌。 明 袁宗道 《邹翁寿序》:“大父不出户数年,而神炯然。”
(1).明亮貌。光明貌。《法苑珠林》卷八二:“见小光烱然,状若荧火。”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精诚之至,炯然如日。” 明 唐顺之 《题大营驿》:“盖侯之心尚炯然在宇宙间未死也,固不係乎石之勒与不勒。”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一场:“﹝ 曹操 ﹞目光更加炯然。”
(2).明白貌。 唐 柳宗元 《惩咎赋》:“奉訏謨以植内兮,欣余志之有获;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炯,一本作“ 耿 ”。 清 张履 《〈意苕山馆诗〉序》:“君目击祸衅,所为纪灾纪事又累数十章,诚使当涂诸君子见之,怛然有所伤,炯然知所戒。”
(3).健旺貌。 明 袁宗道 《邹翁寿序》:“大父不出户数年,而神炯然。”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