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分明  拼音:fēn míng
1.清楚、明白。如:「一定要严肃法纪,赏罚分明。」
2.显然、明明。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不能勾金榜上分明题姓字,则落得犯由牌书写名儿。」
《國語辭典》:皎洁(皎潔)  拼音:jiǎo jié
光明洁白。《文选。班倢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唐。王维 早朝诗:「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
《國語辭典》:皦皦  拼音:jiǎo jiǎo
1.洁白明净的样子。《后汉书。卷六一。左周黄列传。黄琼》:「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晋。左思〈杂诗〉:「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2.心胸光明。如:「心中皦皦」。
《國語辭典》:明朗  拼音:míng lǎng
1.明亮。如:「今天晚上的月色格外明朗。」
2.明显、清晰。《淮南子。泰族》:「文彩明朗,润泽若濡。」《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见左边颈上生一个肉珠,大如钱样,珠上有禾穗纹十分明朗。」
3.爽快、明快开朗。如:「这些作品都具有明朗的风格。」
《國語辭典》:洞彻(洞徹)  拼音:dòng chè
明白透澈。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金史。卷一三一。方伎传。张元素传》:「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也作「洞澈」。
《漢語大詞典》:明告
明白告知。《楚辞·九章·怀沙》:“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洪兴祖 补注:“告,语也……故以此明白告诸君子。”一说,当读为“明皓”,光明磊落。见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
《國語辭典》:暗昧  拼音:àn mèi
1.真伪不明。「暗」文献异文作「闇」。汉。王充《论衡。谢短》:「上古久远,其事闇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
2.隐蔽、暧昧。《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朱秉中因见其夫不在,乘机去这妇人家贺节,留饮了三五杯,意欲作些暗昧之事。」也指隐蔽、暧昧的事。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桩事其中必有暗昧,你与我仔细究问,多因是我夫人做下违条犯法也。」《三国演义》第三回:「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
3.愚昧。亦指愚昧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三国志平话》卷下:「刘璋暗昧,奸臣弄权。」
4.幽暗不明。三国魏。曹植〈文帝诔〉:「三辰暗昧,大行光之。」唐。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国语辞典》:坦荡荡(坦荡荡)  拼音:tǎn dàng dàng
形容行事光明磊落。语出《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他是个坦荡荡的君子,从不做亏心事。」
分类:光明磊落
《國語辭典》:晻昧  拼音:ǎn mèi
1.形容幽暗不明。《汉书。卷九。元帝纪》:「然而阴阳未调,三光晻昧。」
2.暧昧、不光明。《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以〕晻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
3.隐藏埋没。《汉书。卷三○。艺文志》:「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國語辭典》:暗事  拼音:àn shì
不光明的事。《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
《国语辞典》:坦坦荡荡(坦坦荡荡)  拼音:tǎn tǎn dàng dàng
行事光明磊落。如:「他胸怀坦坦荡荡,深为众人所敬爱。」
分类:光明磊落
《国语辞典》:衾影无惭(衾影无惭)  拼音:qīn yǐng wú cán
语本北齐。刘昼《刘子。卷二。慎独》:「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比喻为人光明磊落,独处时亦问心无愧。《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惭,屋漏不愧。」
《国语辞典》: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拼音:xíng bù gǎi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
形容处事光明磊落,不怕人知。如:「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要是有什么问题,叫他直接来找我。」也作「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国语辞典》:堂皇正大  拼音:táng huáng zhèng dà
言行光明磊落,不徇私苟且。《红楼梦》第三四回:「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自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
《国语辞典》:天地可表  拼音:tiān dì kě biǎo
形容心地光明磊落。《红楼梦》第六八回:「不想二爷反以我为那等妒忌不堪的人,私自办了,真真叫我有冤没处诉。我的这个心惟有天地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