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4,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词臣
眉山
书剑
仲宣
杜牧
文史
典型
三绝
四子
河间
班固
何郎
清班
作家
文林
《漢語大詞典》:词臣(詞臣)
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唐 刘禹锡 《江令宅》诗:“ 南朝 词臣 北朝 客,归来唯见 秦淮 碧。” 明 徐光启 《疏辩》:“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从来无此官衔;以词臣而出典兵,从来无此职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所谓国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词臣,我们在 南朝 的几个末代时,可以找出这实例。”
《國語辭典》:眉山  拼音:méi shān
1.古人常以青色画眉,眉色看起来与远山的颜色相似,故称为「眉山」。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四出:「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子待借小饮对眉山。」
2.县名。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濒岷江西岸,旧为眉州,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父子即为此地人。农产有稻、小麦、油菜籽等;矿产则有硝、石膏。
《漢語大詞典》:书剑(書劍)
(1).书和剑。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 金 马定国 《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 张素 《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
(2).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 唐 孟浩然 《自洛之越》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宋 司马光 《送茹屯田知无为军》诗:“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 元 汤式《普天乐·送友回陕》曲:“书剑不求官,萍水常为客。” 清 方文 《早春别芜阴诸子》诗:“干戈犹未定,书剑那能閒。”
分類:学文文学
《漢語大詞典》:仲宣
汉 末文学家 王粲 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仲宣 独步於 汉 南, 孔璋 鹰扬於 河 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 子建 仲宣 ,偏美则 太冲 公干 。”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 元淑 ,能诗匪 仲宣 。”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虚讣》:“可惜那 于叔夜 国士才,祗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 仲宣 登楼债。”
《國語辭典》:杜牧  拼音:dù mù
人名。(西元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國語辭典》:文史  拼音:wén shǐ
1.文学与史学的书籍或学问。《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刘炫传》:「玩文史以怡神,阅鱼鸟以散虑。」
2.《唐书艺文志》对诗话、文评所别设的一类,论述学术的源委、著作的流别。
《國語辭典》:典型  拼音:diǎn xíng
1.旧法、模范。宋。文天祥〈正气歌〉:「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也作「典刑」。
2.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如:「桂林、阳朔的峰林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形。」
3.文学艺术中最具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或实例。如:「李白是浪漫派诗人的典型。」
《國語辭典》:三绝(三絕)  拼音:sān jué
1.三次断绝。比喻勤于诵读。《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宋。苏轼〈夜梦〉诗:「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2.三种卓越超绝的才能。《晋书。卷九二。文苑传。顾恺之传》:「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书绝、痴绝。」《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李白传》:「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漢語大詞典》:四子
(1).指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庄子·逍遥游:“ 尧 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藐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 李颐 云:“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
(2).指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汉书·食货志上:“ 尧 命四子以‘敬授民时’。” 颜师古 注:“四子,谓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 放勋 即分命四子, 重华 乃爰置九官。”
(3).指 汉 王褒 虚构的寓言人物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褒 既为 益州 刺史 王襄 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 吕延济 注:“四子,谓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也。 褒 当假立以为论端也。”
(4).指 逢萌 、 徐房 、 李昙 、 王遵 。 三国 魏 嵇康 《圣贤高士传》:“ 北海 逢萌 ,字 子康 ; 北海 徐房 ,字 平原 ; 李曇 ,字 子云 ; 平原 王遵 ,字 君公 。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
(5).指 蜀 中著名文学家 司马相如 、 王褒 、 扬雄 、 陈子昂 。 唐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诗:“ 蜀 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 庄子 、 文子 、 列子 。旧唐书·元载传:“ 天宝 初, 玄宗 崇奉道教,下詔求明 庄 、 老 、 列 、 文 四子之学者。”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 开元 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 玄元皇帝 庙,崇祀 老子 ,以 老 、 庄 、 文 、 列 为‘四子’。”
(7).见“ 四子书 ”。
《漢語大詞典》:四子书(四子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漢語大詞典》:河间(河間)
(1).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玄俗 的别称。 南朝 宋 鲍照 《谢赐药启》:“惠非 河间 ,谬仙使之屈。” 钱仲联 集注引《魏都赋》 李善 注:“ 元俗 者,自言 河间 人也。饵巴豆云英,卖药於市,七丸一钱,治百病。王病痴,服药用下蛇百餘头。”
(2).指 汉 河间献王 刘德 。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陈农 所未究, 河间 所未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河间 荐雅而罕御,故 汲黯 致讥於《天马》也。” 唐 杜甫 《别李义》诗:“ 子建 文章壮, 河间 经术存。”
(3).指 金 代名医 刘完素 。 刘 系 河间 人,故称。 清 钱谦益 《〈本草拔萃〉序》:“医经经方之书,至 河间 、 东垣 而大备。”
(4).指 清 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 。 纪 系 河间 人,故称。 清 盛时彦 《〈阅微草堂笔记〉序》:“ 河间先生 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
(5).见“ 河间妇 ”。
《漢語大詞典》:河间妇(河間婦)
指淫荡的女人。典出 唐 柳宗元 《河间传》:“ 河间 ,淫妇人也,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瓶梅:“ 中郎 又云:‘尚有名《玉娇李》者…… 潘金莲 亦作 河间 妇,终以极刑。’”
分類:淫荡女子
《國語辭典》:班固  拼音:bān gù
人名。(西元32~92)字孟坚,汉班彪子,明帝时为郎,曾与傅毅典校秘书,后续其父彪所著《汉书》,积二十馀年乃成。为断代史之祖。著有〈两都赋〉、〈封燕然山铭〉等四十馀篇作品,传于后世。
《漢語大詞典》:何郎
(1). 三国 魏 驸马 何晏 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 何郎 ”。后即以“何郎”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裴松之 注引《魏略》。 唐 宋璟 《梅花赋》:“儼如傅粉,是谓 何郎 。” 唐 许浑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诗:“犹恐 何郎 热,冰生白玉盘。”
(2).借作驸马的美称。 唐 刘禹锡 《题于家公主旧宅》诗:“ 何郎 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3).指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 何逊 青年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雾夕咏芙蕖, 何郎 得意初。”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维扬作》词:“甚都无人诵, 何郎 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自去 何郎 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4).借指才高的年轻男子。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七折:“ 何郎 俊才调凌云, 谢女 艳容华濯露。”
《漢語大詞典》:清班
清贵的官班。多指文学侍从一类臣子。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遗献书》:“岂意圣慈,擢居近职……未申微功,又擢清班。” 宋 陆游 《贺皇太后笺》:“幸逢熙运,获缀清班。” 清 龚自珍 《暮春》之四:“禪心闢初地,小幸集清班。遂进羣藩宴,兼怡圣母颜。”
《國語辭典》:作家  拼音:zuò jiā
1.对文学、艺术创作有成就的人。《太平广记。卷二五五。王维》:「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者,误扣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清。张遗〈读画录序〉:「然则得先生之意以读画,当不堕作家云雾中。」今多指以写作为业的人。如:「畅销书作家」。
2.治家,过日子。《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帝出自侯门,居贫即位,常曰:『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自家者,恨肚皮不会作家,一日不吃饭,就饿将起来。」
3.行家。《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兴哥出来接见,果然老成丰韵,是个作家体段。」《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气足,俱是作家。」
《國語辭典》:文林  拼音:wén lín
文士聚集的地方。《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论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