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9,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图形
形模
真形
形体
形役
不形
劳形
形色
形状
形声
流形
形气
相形
相形
遗形
《國語辭典》:图形(圖形)  拼音:tú xíng
1.画像。《宋书。卷一七。礼志》:「自汉兴已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三国演义》第四回:「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2.由点、线、面集合成的图样。如:「几何图形」。
《國語辭典》:图样(圖樣)  拼音:tú yàng
设计图。《北史。卷六○。宇文贵传》:「是时将复古制明堂,议暂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为明堂图样奏之。」
《漢語大詞典》:形模
形状,样子。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 宋 范成大 《西瓜园》诗:“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漢語大詞典》:真形
本来的形象;真实的形体或形象。 唐 刘禹锡 《摩镜篇》诗:“山神祅气沮,野魅真形出。” 宋 苏轼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怎见得是龙?须得吾见真形,方可信。”
《國語辭典》:形体(形體)  拼音:xíng tǐ
1.形状,身体外貌。《汉书。卷三○。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
2.分界。《周礼。地官司徒。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汉。郑玄。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
《漢語大詞典》:形役
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 宋 刘敞 《睡起》诗:“有生滞形役,万物安静便。” 清 朱鹤龄 《春日郊行同赵徐二子》诗:“营营欲何为,形役滋烦懣。”
《國語辭典》:不形  拼音:bù xíng
不显露。如:「喜怒不形于色。」晋。陆机〈辩亡论下〉:「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
分類:不显显露
《國語辭典》:劳形(勞形)  拼音:láo xíng
劳累身体。《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國語辭典》:形色  拼音:xíng sè
1.形体容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形态颜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又星与日月,形色同尔,但以大小为其等差。」
3.脸色表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或我财不赡,不餍所求,顿生异心,形色索漠。」
《國語辭典》:形状(形狀)  拼音:xíng zhuàng
1.外貌、模样。《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2.状况、情形。《东观汉记。卷一二。马严传》:「建初中病,遣功曹史李龚奉章诣阙,帝亲召见龚,问疾病形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府尹见这般形状,心下愈加狐疑,却是免不得体面,喝叫打著。」
3.形容、描述。明。李贽〈解经文〉:「其为昏扰扰相,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
《國語辭典》:形声(形聲)  拼音:xíng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字。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如江、河二字,从水取义,以工、可分标其声。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即指其以事类为主,再取其声组合而成。也称为「谐声」、「象声」。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流形  拼音:liú xíng
1.变化成形。《易经。乾卦》:「《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隋书。卷一。高祖纪上》:「五气陶铸,万物流形。」
2.各种形态。指万物。晋。郭璞〈江赋〉:「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于一科。」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國語辭典》:形气(形氣)  拼音:xíng qì
1.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文选。贾谊。鵩鸟赋》:「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2.形体表现的精神。《文选。班固。幽通赋》:「形气发于根柢兮,柯叶汇而零茂。」《黄帝内经素问。卷六。玉机真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
3.皮肉筋骨中的气血。
《國語辭典》:相形  拼音:xiāng xíng
1.相互比较。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六:「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拙者迫怵无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
2.互相衬托。晋。潘尼〈琉璃碗赋〉:「灼烁旁烛,表里相形。」
《漢語大詞典》:相形
旧时迷信,谓观察人的状貌能知其命运。俗称“相面”。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漢語大詞典》:遗形(遺形)
(1).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 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 ,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2).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 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3).遗体,遗骸。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 ,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4).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 ,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