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白虎  拼音:bái hǔ
1.神话传说中的野兽。《诗经。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汉。毛亨。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2.星名。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3.中国神话或星相家所说的凶神。《水浒传》第三七回:「才离黑煞凶神难,又遇丧门白虎灾。」《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白虎临身日,临身必有灾。」
4.俗称无阴毛之女子。
《國語辭典》:白虎观(白虎觀)  拼音:bái hǔ guàn
汉代的宫殿。汉章帝时曾会集大夫、博士、儒生等多人于此地讲议五经同异。《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
《漢語大詞典》:物象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國語辭典》:天使  拼音:tiān shǐ
1.天帝的使者。《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西游记》第三回:「我乃天差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界,快快报知!」
2.旧称皇帝派遣的使臣。唐。刘禹锡〈谢赐冬衣表〉:「九月授衣,载驰天使。」《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
3.基督教称上帝的使者为「天使」。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其造形多为带翅的小孩或女子。
4.比喻可爱的小孩或女子。如:「张先生的千金是个乖巧听话的小天使。」
《漢語大詞典》:海市
(1).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 晋 伏琛 《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 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 杨朔 《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参见“ 海市蜃楼 ”。
(2).海边城市。 唐 鲍溶 《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 岭 南贫估客。”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征而度充,海市禁而闤闠足。” 陈毅 《初游青岛》诗:“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國語辭典》:化身  拼音:huà shēn
1.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生命形态;亦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西游记》第一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西游记》第二五回:「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如:「他经常仗义执言,为民发声,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
3.变换身形。如:「孙悟空拥有七十二种变化的法力,能化身为各种人物。」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景象  拼音:jǐng xiàng
1.迹象。《汉书。卷六。武帝纪》:「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
2.情形、现象。《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再说要见制台的教士,晓得制台优待远人,一切俱饬洋务局预备,较之在湖南时官民隔阂,华洋龃龉,竟另是一番景象,心中甚是高兴。」也作「景状」、「景儿」。
3.景色。唐。郑谷 中年诗:「漠漠秦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红楼梦》第八一回:「一时走到沁芳亭,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國語辭典》:图形(圖形)  拼音:tú xíng
1.画像。《宋书。卷一七。礼志》:「自汉兴已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三国演义》第四回:「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2.由点、线、面集合成的图样。如:「几何图形」。
《國語辭典》:图样(圖樣)  拼音:tú yàng
设计图。《北史。卷六○。宇文贵传》:「是时将复古制明堂,议暂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为明堂图样奏之。」
《國語辭典》:生色  拼音:shēng sè
1.表现于脸上。《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2.形容鲜明活现。唐。李贺〈秦宫〉诗:「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3.增添光彩。如:「生色不少」。《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少卿兄,相别数载,却喜卜居秦淮,为三山二水生色。」《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漢語大詞典》:真形
本来的形象;真实的形体或形象。 唐 刘禹锡 《摩镜篇》诗:“山神祅气沮,野魅真形出。” 宋 苏轼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怎见得是龙?须得吾见真形,方可信。”
《漢語大詞典》:象教
释迦牟尼 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称佛教为象教。 南朝 梁 元帝 《内典碑铭集林序》:“象教东流,化行南国。” 唐 王维 《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男以无双令德,降帝子于凤楼;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之象教。” 宋 陈师道 《游鹊山院》诗:“顿慑尘缘尽,方知象教尊。”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魏 晋 以还,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导见。”
《國語辭典》:意象  拼音:yì xiàng
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
《漢語大詞典》:成象
成为感官可以觉知的形象或现象。具体内容视所指不同而异。《易·繫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韩康伯 注:“象况日月星辰。” 孔颖达 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荀子·乐论:“凡姦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梁启雄 简释引 物茂卿 曰:“成象,谓形於歌舞。”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 鲁迅 《集外集·湘灵歌》:“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漢語大詞典》:画龙(畫龍)
(1).绘画龙的形象。隋书·礼仪志三:“轜车,三品已上油幰,朱丝络网,施襈,两箱画龙。”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我辈彊追仿,画龙成蜥蜴。”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元朝:“道士 吴霞 ,所居 龙虎山 ,善画龙。”
(2).龙的图像。 唐 李贺 《平城下》:“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王琦 汇解:“画龙,即旗帜上所画者也。”宋史·礼志五:“﹝《画龙祈雨法》﹞坛上植竹枝,张画龙……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3).比喻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事物。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纪·二世》:“ 沛公 乃真好儒,后世好儒,好画龙耳。”《梅村诗话》十二引 清 苍雪师 《赠方密之》诗:“山中久不见神骏,世上人多好画龙。”参见“ 叶公好龙 ”。
《國語辭典》:叶公好龙(葉公好龍)  拼音:shè gōng hào lóng
古人叶子高喜欢龙,家里全用龙来雕饰。天上的龙知道此事,特到叶公家的窗口窥视。叶公见了真龙,却吓得面无人色。典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后以叶公好龙比喻表里不一,似是而非的假象。《三国志。卷三八。蜀书。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國語辭典》:绘画(繪畫)  拼音:huì huà
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木板、纺织物或墙壁等的平面上,透过构图、造型和色彩等表现手段,创造视觉上的形象。就使用材料、技术的不同,可分为帛画、壁画、油画、版画、素描等。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等。就画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幅画、组画等。绘画的特色在强调平面性,欧洲绘画则常用各种方法,力求表现出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