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60,分13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杨琼
杨枝
隐居求志
元白
子瞻居海岛
宗居士
词典
居士
起居
居然
幽居
所居
居人
平居
居民
隐居
典故
杨琼

相关人物
杨琼
 
白居易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四〈问杨琼〉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二〈和乐天示杨琼〉
我在江陵少年日,知有扬琼初唤出。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去年十月过苏州,琼来拜问郎不识。青衫玉貌何处去,安得红旗遮头白。我语扬琼琼莫语,汝虽笑我我笑汝。汝今无复小腰身,不似江陵时好女。扬琼为我歌送酒,尔忆江陵县中否。江陵王令骨为灰,车来嫁作尚书妇。卢戡及第严涧在,其馀死者十八九。我今贺尔亦自多,尔得老成余白首【尔得老成亦白首】【案:阳琼本名播。少为江陵酒妓。去年姑苏过琼叙旧。及今见乐天此篇。因走笔追书此曲。】。
典故
相关人物
白居易


《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九〈不能忘情吟〉~907~
既书白公钟情蛮、素于前卷,今复见其不能忘情吟一篇,尤为之感叹,辄载其文,因以自警。其序云:「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馀,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
《苏轼诗集》卷三八〈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论语注疏·季氏》~49~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典故
相关人物
元稹
 
白居易


《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白居易二十二·刘白唱和集解〉~6920~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至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馀乘兴扶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因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儿崳郎,各令收藏,附两家集。予顷以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常戏微之云:「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幸也,亦不幸也。吟咏情性,播扬声名,其适遗形,其乐忘老,幸也;然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亦不幸也。」今垂老复遇梦得,得非重不幸耶?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岂唯两家子侄秘藏而已。己酉岁三月五日,乐天解。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唐诗类选后序〉~7960~
余为类选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觉老之将至。今大纲已定。勒成一家。庶及生存。免负平昔。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雕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所不足于此者。以删定之初。如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宾客禹锡杨茂卿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涉李璆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诗犹在世。及稍沦谢。即文集未行。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亦未称所录。僻远孤儒。有志难就。粗随所见。不可殚论。终愧力不及心。庶非耳目之过也。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洎张祐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冀无见恨。若须待见全本。则撰集必无成功。若但泛取传闻。则篇章不得其美。已上并无采摭。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遍者矣。唯歙州敬方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亡殁虽近。家集已成三百首。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夐接。或畏多言。而典型具存。非敢遐弃。又前所谓无虑选之不公者矣。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一官已弃。不惧势逼。不为利迁。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取舍之法二十通在。故题之于后云尔。
典故
子瞻居海岛

相关人物
苏轼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列传〉~086~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典故
宗居士
 
宗炳

相关人物
宗炳

参考典故
雷居士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宗炳传》
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征西长史王敬弘每从之,未尝不弥日也。乃下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兄臧为南平太守,逼与俱还,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闲居无事。高祖召为太尉参军,不就。二兄蚤卒,孤累甚多,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穑。高祖数致饩赉,其后子弟从禄,乃悉不复受。……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唯炳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宗炳〉
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征西长史王敬弘每从之,未尝不弥日也。乃下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兄臧为南平太守,逼与俱还,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闲居无事。高祖召为太尉参军,不就。二兄蚤卒,孤累甚多,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穑。高祖数致饩赉,其后子弟从禄,乃悉不复受。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思延贤彦,而兔罝潜处,考槃未臻,侧席丘园,良增虚伫。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并植操幽栖,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徵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徵通直郎;东宫建,徵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咨议参军,不起。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开,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唯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已已。」
《國語辭典》:居士  拼音:jū shì
1.称隐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
2.佛教称在家佛教徒。《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清。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方床竺几夹窗纱,人说毗耶居士家。」
《國語辭典》:起居  拼音:qǐ jū
1.泛指日常生活。《书经。囧命》:「出入起居,罔有不钦。」《汉书。卷一一。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也作「兴寝」。
2.向尊长问候、请安。唐。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诗:「迁转五州防禦使,起居八座太夫人。」《三国演义》第二○回:「当献帝驰马到许田,刘玄德起居道傍。」
《國語辭典》:起居注  拼音:qǐ jū zhù
中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以唐宋的记注最为详备,为修史的重要依据;元明以后,制度虽存,而记载渐趋简单,价值大不如前。如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东汉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等。
《漢語大詞典》:起居舍人
职官名。主修《起居注》。 隋 置, 唐 宋 沿置之。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煬帝 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既有著作,宜立起居。遂置起居舍人二员,职隶中书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起居舍人 韦綬 ,以心疾废。”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八回:“﹝ 竇建德 ﹞授 魏徵 起居舍人。”亦省称“ 起居 ”。 宋 秦观 《送钱秀才序》:“ 节 , 吴越 文穆王 之苗裔,翰林之孙,起居之子,倜儻好事,有父祖风云。”
《國語辭典》:居然  拼音:jū rán
1.竟然。《文明小史》第二回:「刚才居然没有提起此事,大约是不追究的了。」
2.安然。《诗经。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3.显然、自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
《國語辭典》:幽居  拼音:yōu jū
1.隐居。《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法真传》:「幽居恬泊,乐以忘忧。」《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鸣嘤已悦豫,幽居犹郁陶。」也作「幽栖」。
2.幽静的居所。《文选。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漢語大詞典》:所居
住宅;住处。《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 至正 甲申岁, 潮州 士人 余善文 ,於所居白昼闲坐,忽有力士二人,黄巾绣袄,自外而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康熙 中, 献县 胡维华 以烧香聚众谋不轨。所居由 大城 、 文安 一路行,去京师三百餘里。”
《國語辭典》:居人  拼音:jū rén
1.留居的人。南朝梁。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2.居民。唐。张籍〈西州〉诗:「胡骑来无时,居人常震惊。」
《國語辭典》:平居  拼音:píng jū
1.平时、平日。唐。杜牧与人论諌书〉:「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亹亹绎绎,使其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
2.閒居在家。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下。郑少尹及第》:「人言昼则平居,夕则视事于阴府,十祈叩者八九拒之。」
《國語辭典》:居民  拼音:jū mín
泛指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民。
《國語辭典》:隐居(隱居)  拼音:yǐn jū
退居山野,不问世事。《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隐居放言。」《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
《漢語大詞典》:杨枝(楊枝)
(1).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 清 王士禛 《杨枝紫云曲》之一:“名园一树緑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2).梵语,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 晋 法显 佛国记:“出 沙祇城 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隋书·南蛮传·真腊:“每旦澡洗,以杨枝浄齿,读诵经咒。”
(3).指 白居易 的侍妾 樊素 。 樊素 善唱《杨枝曲》,故以曲名人。后常用以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恋的女子。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 宋 苏轼 《朝云诗》:“不似 杨枝 别 乐天 ,恰如 通德 伴 伶玄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李尚书 雍熙 学道,散遣歌姬…… 阮亭 亦云:‘万种心情消未尽,忍辞骆马遣 杨枝 ?’”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惊心薄俗太支离,失笑高门半守雌。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杨枝 。” 郁达夫 《相思树》诗之三:“我去 蓬莱 觅枣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 瑶池 见,记取 杨枝 舞影斜。”
《漢語大詞典》:隐居求志(隱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语出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邢昺 疏:“‘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遯幽居以求遂其志也。”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窃慕隐居求志之风,尤耻譁众取名之事。” 宋 刘克庄 《哨遍》词:“有人兮,盘旋於此。送子归。是他隐居求志。是要明主媒当世。”
《國語辭典》:元白  拼音:yuán bái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二人才学相匹敌,诗皆尚平易,且时相酬答,故时人称为「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