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杨枝(楊枝)
(1).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 清 王士禛 《杨枝紫云曲》之一:“名园一树緑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2).梵语,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 晋 法显 佛国记:“出 沙祇城 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隋书·南蛮传·真腊:“每旦澡洗,以杨枝浄齿,读诵经咒。”
(3).指 白居易 的侍妾 樊素 。 樊素 善唱《杨枝曲》,故以曲名人。后常用以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恋的女子。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 宋 苏轼 《朝云诗》:“不似 杨枝 别 乐天 ,恰如 通德 伴 伶玄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李尚书 雍熙 学道,散遣歌姬…… 阮亭 亦云:‘万种心情消未尽,忍辞骆马遣 杨枝 ?’”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惊心薄俗太支离,失笑高门半守雌。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杨枝 。” 郁达夫 《相思树》诗之三:“我去 蓬莱 觅枣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 瑶池 见,记取 杨枝 舞影斜。”
《漢語大詞典》:比肩
(1).并肩。《淮南子·说山训》:“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 唐 白居易 《长相思》诗:“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清 吴蔚光 《西江月》词:“对面绣棚坐处,比肩鈿槛行时。”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
(2).并列,居同等地位。后汉书·刘瑜传:“今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竞立胤嗣,继体传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此乃侥倖之徒,不足与比肩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沈佺期:“语曰:‘ 苏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 清 戴名世 《〈齐讴集〉自序》:“盖余之志,欲入山穷居,专精思虑,以务比肩於古人。” 陈毅 《游桂林》诗:“ 西哈努克 亲王为我言,曾游世界诸名胜,无一可与 桂林 相比肩。”
(3).指地位同等之人。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朝廷大臣,皆我之比肩也。”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二折:“公卿大臣,皆我比肩,汝等勿得凌暴及动扰黎民。”
(4).一个连接一个。形容众多。荀子·非相:“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竝起。”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殷 周 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治乎?”北齐书·恩倖传序:“封王者接武,开府者比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至於 光武 之世,篤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九状》:“若以为非臣不可为,则方今辞臣满朝,英俊比肩,举而用之,无不称职。”
(5).即披肩。元史·舆服志一:“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其上并加银鼠比肩。”原注:“俗称襻子答忽。”
《漢語大詞典》:五等
(1).五个等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孙奭 疏:“孟子所言 周 制,《王制》所言 夏 商 之制也。”
(2).特指五等之爵。 唐 韩愈 《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诗:“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
《漢語大詞典》:珠串
(1).成串的珠玉。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看不清楚……她底被花冠上垂下的珠串遮住的脸。”
(2).比喻歌声等之连贯圆润。 唐 李商隐 《拟意》诗:“银河扑醉眼,珠串咽歌喉。” 元 郑元祐 郯韶 《学诗斋联句》:“响当贯珠串,辙始輳车轨。”
《漢語大詞典》:供职(供職)
(1).任职;尽责。 汉 张衡 《思玄赋》:“戒庶僚以夙会兮,僉供职而并讶。” 晋 潘岳 《九品议》:“卑位下役,非为鄙愚,所以供职。” 宋 司马光 《辞提举修实录札子》:“臣自受命以来,以衰羸多病,罕曾得到局供职。”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諫諍。” 茅盾 《动摇》十一:“久已被捕的三个人释放了,县长照旧供职。”
(2). 清 代京官考绩第三等之称。《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凡京察,堂官察其属之职而註考焉,一等曰称职,二等曰勤职,三等曰供职。”注:“守谨、才平、政平,或才长、政勤、守平为供职,列为三等。”
《漢語大詞典》:平交
(1).平辈交往;平等之交。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重与裴之横书》:“ 卫青 故人,多怀彼此,岂可文辞简略,礼等平交?” 唐 李白 《少年行》:“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古人盖以称字为至重,今世唯平交乃称字,稍尊稍贵者,便不敢以字称之,与古异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 卢仝 崔立之 虽属平交, 昌黎 亦不甚推重,所心折者,惟 孟东野 一人。”
(2).平素之交。 唐 杜荀鹤 《访蔡融因题》诗:“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平交。” 宋 苏轼 《虞美人·述怀》词:“禪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
《漢語大詞典》:俦伍(儔伍)
同类之人;同等之人。 明 沈榜 《宛署杂记·三婆》:“诸婆中有一经传宣者,则出入高髻彩衣如宫粧,以自别于儔伍。”
《漢語大詞典》:对话(對話)
(1).核对说过的话。《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你须预备些话儿打发他。”
(2).相互间的交谈。 冰心 《山中杂记》三:“琴声仍旧不断,歌声愈高,别人的对话,都不相闻。” 袁鹰 《校园随想》:“两位青年人的对话还在进行着,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3).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谈话。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关于对话,并不说明‘某某道’,‘某某大怒道……’,句法是倒装的,章法是‘零乱’的。” 王朝闻 《创作欣赏与认识·凤姐的个性与共性》:“真是这样,只要读过这部小说,听别人背诵几句 凤姐 的对话或独白,即便不说明它是谁在说话,一听就能听出是 凤姐 的话。”
(4).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也指政府机构负责人士等与群众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的谈话。
(5).答话。《西游记》第五三回:“ 沙僧 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寳杖,不对话,着头便打。”
《漢語大詞典》:犹之(猶之)
(1).犹言均之、等之。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谓财物俱当与人。”
(2).仍旧。管子·形势解:“古者 武王 ,天之所助也,故虽地小而民少,犹之为天子也。 桀 紂 ,天之所违也,故虽地大民众,犹之困辱而死亡也。”
(3).亦作“ 犹之乎 ”。如同。 清 戴名世 《〈方逸巢先生诗〉序》:“其所为跌宕淋漓、雄浑悲壮者,犹之先生之诗也。”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华侨的组织不健全,当然不就是大多数华侨的不兴,犹之乎 美国 劳工组织的官僚化,不就是大多数 美国 工人的不兴,这是要分别清楚的。”
《漢語大詞典》:明文
(1).明确的文字记载;法令、规章等之见于文字者。汉书·韦贤传:“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五代 至国初,节度使皆自检校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然无升秩明文。”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武官乘轿:“惟领侍卫内大臣例无明文,然向率以诸王大学士兼之,未有单衔者,故皆因循乘轿。”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章:“你看见了吗?那里明文规定,军警可以逮捕爱国分子,解散救亡团体。”
(2).犹明德。文选·班固〈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 放唐 之明文。” 李周翰 注:“封禪者,所以答天地人之多福,广帝 尧 之明德矣。” 汉 蔡邕 《笔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明文。”参见“ 明德 ”。
《漢語大詞典》:明德
美德。
分類:美德
《漢語大詞典》:抗礼(抗禮)
行对等之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 结駟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唐 刘肃 《大唐新语·知微》:“ 隋 吏部侍郎 高构 典选銓综,至 房玄龄 、 杜如晦 ,愕然正视良久,降阶抗礼,延入内斋共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刘致君见异人:“ 致君 载酒往,见客前揖。客亦与之抗礼。”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西方诸国,上者藩侯,下者地主,平民皆不得与抗礼。”
《漢語大詞典》:等之
同等;等同于。 汉 王充 论衡·幸偶:“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銛。同之木也,或梁於宫,或柱於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后行聘时, 柳姬 欲 瞿 回礼与正室 陈夫人 同,而 瞿 等之孺飴之生母。”
《漢語大詞典》:独鹄(獨鵠)
(1).孤独的黄鹄。《文选·陆机〈乐府诗·齐讴行〉》“崇山入高冥” 李善 注引 汉 傅毅 《洛都赋》:“弋高冥之独鵠,连轩翥之双鵾。”
(2).古人以为黄鹄等鸟喜栖宿于桐树等之上,其木用以制琴,声音美好,故常以之赞美桐树等。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独鵠晨号乎其上,鵾鸡哀鸣翔乎其下。”
《漢語大詞典》:列棘
相传 周 代朝廷内树棘,以定卿大夫公侯等之位置,后因称位列公卿者为“登列棘”或“列棘”。棘,棘树。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 纪文卿 、 公向璡 皆为列棘,岂冗杂曹郎乎?”南史·恩倖传·陆验:“ 验 竟以侵削为能,数年遂登列棘。”
《漢語大詞典》:均礼(均禮)
行对等之礼。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 牧 ( 奚牧 )与 东秦 主 兴 书称‘顿首’,与之均礼。 兴 怒。”
分類:对等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