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器  拼音:dà qì
1.天道。《易经。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乘,时承六龙以御天」句下三国魏。王弼。注:「乘变化而御大器。」唐。孔颖达。正义:「大器,谓天也。」
2.宝物。比喻重要的事物。《左传。文公十二年》:「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
3.比喻国家、帝位。《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自陛下嗣守元符,体临大器,圣神独断,谋谏莫从。」
4.大才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
5.有才能、有出息的人。《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又誇扬吴衙内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國語辭典》:玉斗  拼音:yù dǒu
1.玉制的酒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文人对北斗七星的美称。唐。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國語辭典》:重器  拼音:zhòng qì
1.国中的宝器。《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重要人物。《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3.天下。《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漢語大詞典》:周鼎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 蓟门 重险旧 尧 封, 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 九鼎 ”。
(2). 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神龙 中兴, 周 鼎归 唐 。” 陈毅 《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开花。”参见“ 问鼎 ”。
(3).比喻宝器。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 周 鼎兮宝康瓠。”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洪钟 周 鼎,不为委沦而轻其体。”
(4).古星名。属后发座。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周鼎》:“周鼎三星,足状,云鼎足星,在摄提大角西,主神鼎。”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國語辭典》:有分  拼音:yǒu fèn
1.有分享利益或分负责任的资格。如:「利无巨细,见者有分。」《土风录。卷九。有分无分》:「作事预及曰有分,否曰无分,财物亦然。」
2.有缘分。宋。黄庭坚江城子。新来曾被眼奚搐〉词:「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醒世恒言。卷三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丈夫,与你一件物事,教你去投军,有分发迹。」
《國語辭典》:国器(國器)  拼音:guó qì
1.才能足堪为国效劳的人。《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
2.对别人儿子的敬称。《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漢語大詞典》:国宝
1.国家的宝器。
2.特指传国玺。
3.国家的宝贵人材。
4.国币。
《國語辭典》:重宝(重寶)  拼音:zhòng bǎo
贵重的珍宝。《孔子家语。卷八。屈节解》:「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而怀其重宝,閒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漢語大詞典》:大贝(大貝)
(1).贝之一种。上古以为宝器。书·顾命:“大贝、鼖鼓在西房。”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涌, 河 出龙图, 洛 出龟书, 江 出大贝,海出明珠。”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
(2). 王莽 时的货币。贝货五品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
《國語辭典》:分器  拼音:fēn qì
古代分封诸侯,各以宗庙所藏宝器分一二与之,以为世守之物。南朝梁。简文帝 戎昭将军刘显墓铭:「分器见重,播乐传名,谁其均之?」
《漢語大詞典》:球图(球圖)
(1).指天球与河图,皆古代天子之宝器,见书·顾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赏鉴家得一 宋 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纯庙题东坡玉带诗》:“ 东坡 玉带,留镇 金山寺 ,僧寮宝护,有如球图。”
(2).指国家。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人能弘道,而球图由之不队。”
《漢語大詞典》:隋和
隋侯 之珠与 和氏 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汉 班固 《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 隋 和 之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 隋 和 ,向炯烛而背白日也。” 宋 王安石 《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 隋 和 。”参见“ 随珠和璧 ”。
《漢語大詞典》:随珠和璧(隨珠和璧)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
分類:和氏
《漢語大詞典》:纪甗(紀甗)
古代 纪国 宝器名。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使 宾媚人 赂以 纪 甗、玉磬与地。” 杜预 注:“甗,玉甑;皆灭 纪 所得。” 清 王又旦 《古鼎篇》:“天球河图与大鏞,蜼敦 纪 甗争舂容。”
分類:宝器
《漢語大詞典》:王鼎
相传 禹 收九牧之金,铸为九鼎。 三代 时以为传国之宝器。后以“王鼎”谓帝业。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诸侯窥王鼎之尊,天子厌 金陵 之气。”参阅史记·封禅书
《漢語大詞典》:崇鼎
鼎名。古代宝器。一说为 周 时 崇国 之鼎;一说为 春秋 时 鲁国 之鼎,即谗鼎。礼记·明堂位:“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郑玄 注:“ 崇 、 贯 、 封父 皆国名。 文王 伐 崇 。古者伐国,迁其重器。”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 唐 孔颖达 疏:“ 服虔 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 谗 ,地名。 禹 铸九鼎於 甘谗 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按,左传 杨伯峻 注:“谗鼎本是 鲁 有,韩非子·説林上谓 齐 伐 鲁 ,索谗鼎云云,吕氏春秋·审己篇新序·节士篇皆作岑鼎,不知是此鼎否。” 宋 陈造 《赠钱郎中》诗:“彼此计乘除,得瓮丧崇鼎。”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左氏传
分類: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