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63,分18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行迟学仙
学海
学画鸦儿(又作:鸦儿学画)
学书学剑
学舞
淹中学
一见桃花参学了
词典
学者
学士
太学
文学
学问
学道
不学
学校
典故
行迟学仙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去后,皆见白云起,从旦至暮。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训不乐住洛,遂遁去。正始中,有人于长安东霸城,见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并行应之。视若迟徐,而走马不及。」

例句

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 杜甫 览镜呈柏中丞

典故
相关人物
何休


《拾遗记》卷六〈后汉〉
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门徒有问者,则为注记,而口不能说。作《左氏膏肓》、《公羊废疾》、《榖梁墨守》,谓之「三阙」。言理幽微,非知机藏往,不可通焉。及郑康成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千里,嬴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例句

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元稹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桂枝新下月中仙,学海词锋誉蔼然。 张贲 奉和袭美醉中即席见赠次韵

典故
学画鸦儿
 
鸦儿学画


《醒世恒言》卷二十四〈隋炀帝逸游召谴〉~475~
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作诗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云:学画莺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帝大悦。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295~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程昱传〉~428~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禦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禦太祖。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会,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乃自表归兵,阖门不出。
典故
学舞


《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六〈羽族部三·鹤 〉~493~
旧题淮南八公《相鹤经》:「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七年昼夜十二时鸣声中律。」

例句

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 李白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典故
淹中学
 
淹中术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三国魏·苏林注:「里名也。」
《梁书》卷二十五《徐勉传》
上修五礼表曰:「……淄上淹中之儒,连踪继轨;负笈怀铅之彦,匪旦伊夕。」

例句

废忘淹中学,迟回谷口耕。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学谢淹中术,诗无邺下名。 皇甫冉 闲居作

典故
一见桃花参学了


《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426~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勤。福州人也。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285~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七〈诸宗部四·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580~3~
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國語辭典》:学者(學者)  拼音:xué zhě
1.学问渊博而有所成就的人。《新五代史。卷二五。唐臣传。史建瑭传》:「与学者讲论,终日无倦。」
2.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國語辭典》:学士(學士)  拼音:xué shì
1.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庄子。盗蹠》:「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
2.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3.大学授予的学位之一。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大学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tài xué
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学府。《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也作「太学」。
分類:太学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学问(學問)  拼音:xué wèn
1.求学所得的知识。《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红楼梦》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誇呢。」
2.学与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求其放心》:「夫仁与义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3.道理。如:「这件事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國語辭典》:学道(學道)  拼音:xué dào
职官名。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也称为「学政」。
《國語辭典》:学政(學政)  拼音:xué zhèng
1.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漢語大詞典》:不学(不學)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國語辭典》:学校(學校)  拼音:xué xiào
讲学研习的教育机构。《诗经。郑风。子衿。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儒林外史》第三回:「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國語辭典》:学海(學海)  拼音:xué hǎi
1.为学当效法大海,日进不已。汉。扬雄《法言。学术》:「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2.形容学问的广大无穷,亦用以指学术界。唐。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于天庭,姑龙骧于学海。」
3.称学问渊博的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漢語大詞典》:学书学剑(學書學劍)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柳亚子 《次韵分寄康弼大觉》:“学书学剑成何济,闲煞屠龙倚马才。” 周吟 《去国吟》:“学书学剑今何用,对此飘摇国土心如焚。”
分類:学文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