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师尚父

相关人物
吕尚(姜太公)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479~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刘向《别录》曰:「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号也。」
《國語辭典》:太师(太師)  拼音:tài shī
1.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2.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漢語大詞典》:太师窗(太師窗)
亦称“ 太师槅 ”。 一种窗棂中间密、上下疏的旧式窗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秦太师 作相时……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餘作疎櫺,谓之‘太师窗’。”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玩具·物带人号:“窗之中密而上下疎者,名‘太师槅’。”
《国语辞典》:太师母(太师母)  拼音:tài shī mǔ
尊称老师的母亲或双亲的师母。
《漢語大詞典》:内太师(内太師)
五代 时 南汉 宦官 龚澄枢 掌军国要务,因加“内太师”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赵高 为中丞相, 龚澄枢 为内太师,犹稍与外庭异; 童贯 真为太师,领枢密院,振古所无。”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南汉九·龚澄枢:“ 后主 嗣立,谓羣臣多自有家室,顾子孙,惟宦者亲近足任,遂委其政於 澄枢 辈,加 澄枢 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万华宫 使、驃骑大将军,改上将军、左龙虎军观军容使、内太师,军国之务,一出於 澄枢 。”
《漢語大詞典》:太师槅(太師槅)
见“ 太师窗 ”。
《漢語大詞典》:太师窗(太師窗)
亦称“ 太师槅 ”。 一种窗棂中间密、上下疏的旧式窗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秦太师 作相时……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餘作疎櫺,谓之‘太师窗’。”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玩具·物带人号:“窗之中密而上下疎者,名‘太师槅’。”
《漢語大詞典》:太师轿子(太師轎子)
一种棕顶轿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作相时,衣青道衣,谓之‘太师青’;出入乘椶顶轿子,谓之‘太师轿子’。”
分類:轿子
《國語辭典》:太师椅(太師椅)  拼音:tài shī yǐ
太师交椅的简称。参见「太师交椅」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物带人号》:「椅之杯棬联前者,名太师椅。」
《国语辞典》:太子太师(太子太师)  拼音:tài zǐ tài shī
职官名。晋时所置,太子老师之一。参见「太子太傅」条。
《国语辞典》:太师交椅(太师交椅)  拼音:tài shī jiāo yǐ
靠背为荷叶花样的交椅。古时交椅只有栲栳样,宋人吴渊始制荷叶花样的靠背,因是特别为当时太师秦桧所制,故称为「太师交椅」。见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后泛指座位宽大,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简称为「太师椅」。
《漢語大詞典》:醉太师(醉太師)
曲牌名。为南曲南吕宫过曲,取《醉太平》《太师引》两曲词句创制而成。全曲十二句,五十七字,十韵。
《高级汉语词典》:识宝太师
受贿的贪官
《漢語大詞典》:父师(父師)
(1).即太师。上古三公之一。书·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师、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 孔 传:“父师,太师。”汉书·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师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父师,即太师,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师傅,掌国学之教。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 孔颖达 疏:“父师,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孙希旦 集解:“父师,即大司成也。乐正掌国学之政,故世子之学业,乐正之所主;大司成总国学之教,故世子学业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还乡的大夫。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就先生而谋賔介” 汉 郑玄 注:“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
(4).对长者的尊称。汉书·叙传上:“是所望於父师矣。” 颜师古 注:“齿为诸父,尊之如师,故曰父师。”
(5).对师长的敬称。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尧 舜 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 宋 周必大 《池阳四咏》之二:“向来稍喜唐风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师。”
(6).指基督教传教士。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洎 元 明 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以教理暨历算质学于 中国 ,而其道非盛。”
《國語辭典》:国师(國師)  拼音: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2.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3.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4.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列传。王承》:「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5.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