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52,分13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名家
名字
题名
名臣
名花
勋名
得名
大名
令名
名节
名姓
名流
名教
高名
名高
《國語辭典》:名家  拼音:míng jiā
1.以专门学问著名。晋。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贾景伯父子、许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颍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家。」
2.名门。《文选。陆机。吴趋行》:「属城咸有士,吴邑最为多,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
3.古代九流十家之一,为战国时的学派,其说在循名责实,而结果流为诡辩。始于邓析、尹文,其后有惠施、公孙龙等。《汉书。卷三○。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i
1.姓与名。《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后来这几位宗师,不知怎的,看见门生这个名字,就要取做一等第一,补了廪。」《老残游记》第二回:「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2.人的称号,不包含姓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目连变文》:「贫道少生,名字号曰罗卜。父母并遭衰丧,我自投佛出家。」《西游记》第一回:「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ì
1.名与字号。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而后命名,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又加字,合称「名字」。后来在字之外,又有号,自称用「名」,别人为表示礼敬,以字或号相称。
2.事物的名称。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
3.名誉、声望。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
《國語辭典》:题名(題名)  拼音:tí míng
1.题记姓名。如:「题名留念」。
2.唐代举人及第后有曲江会题名席,进士张莒亦有雁塔题名的故事,因此以题名为应考录取之意。如:「金榜题名」。
3.文体名。为留下纪念或表扬人事而作的文字。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名〉:「按题名者,纪识登览寻访之岁月与其同游之人也,其叙事欲简而赡,其秉笔欲健而严,独昌黎集有之,亦文之一体也。」
4.作品的命名。如:「有新作出版,请长辈题名。」
5.说出来。《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莫怪,不知道是真的。若得回东京,切莫题名!」
《國語辭典》:名臣  拼音:míng chén
有名的贤臣。《汉书。卷六。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尽。」南朝梁。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昔上将之耻,绛侯幽狱;名臣之羞,史迁下室。」
《國語辭典》:名花  拼音:míng huā
1.泛指好花。唐。方干 题盛令新亭诗:「偶尝嘉果求枝去,因问名花寄种来。」
2.比喻妓女。《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一一回:「正是坐对名花,足不出户,连自己公馆也不回去。」
3.比喻美女。如:「名花有主」。
《漢語大詞典》:勋名(勳名)
功名。后汉书·张奂传:“﹝ 张奂 ﹞及为将帅,果有勋名。” 宋 苏舜钦 《春日感怀》诗:“望国勋名晚,伤时岁月飞。” 清 吴伟业 《东莱行》:“ 左氏 勋名照汗青,过江忠孝数中丞。” 剑农 《武昌革命始末记》:“成则共图勋名,败则生灵涂炭。”
分類:功名
《國語辭典》:得名  拼音:dé míng
1.获得美名、佳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2.得到名次。比喻取得较好成绩。如:「这次比赛,他一定会得名。」
《國語辭典》:大名  拼音:dà míng
1.人享有极高的名誉声望。《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
2.尊称别人的名字。《三国演义》第六七回:「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先生大名,如雷灌耳。」
《國語辭典》:令名  拼音:lìng míng
1.美好的声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2.好的名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宋。苏轼赠朱逊之〉诗:「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國語辭典》:名节(名節)  拼音:míng jié
名誉与节操。《文选。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树木譬如名节,非素修弗能成。」
《漢語大詞典》:名姓
(1).即姓名。《穀梁传·庄公二十六年》:“言大夫而不称名姓。”史记·项羽本纪:“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张质:“名姓偶同,遂不审勘。” 清 孙枝蔚 《村居杂感》诗:“雄心閒自笑,名姓竟谁知。” 管桦 《不讲理的人》:“因为多年不见,又没通过书信,忘了名姓。”
(2).有名望的姓氏。即旧族。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 韦昭 注:“名姓,谓旧族。”
《國語辭典》:名流  拼音:míng liú
1.名士之类的人物。《北史。卷五○。列传。高道穆》:「道穆以字行于世,学涉经史,所交皆名流俊士。」《孽海花》第二七回:「但我为扶危定倾起见,决不学京朝名流。」
2.名声流传。《汉书。卷八一。匡张孔马传。匡衡》:「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三国志。卷六一。吴书。潘浚陆凯传。陆凯》:「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非求颜色而取好服、捷口、容悦者也。」
《國語辭典》:名教  拼音:míng jiào
名分与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与伦常道德为准则的礼法。《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何数也。」《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國語辭典》:高名  拼音:gāo míng
1.显赫的声名。《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三:「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2.高明荣显。《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漢語大詞典》:名高
崇高的声誉;名声显著。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往者 毛孝先 、 崔季珪 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 宋 苏轼 《和刘道原咏史》:“名高不朽终安用,日饮无何计亦良。”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