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营宇(營宇)
(1).犹区域。《淮南子·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2).犹宫室。《汉书·刘向传》:“ 项籍 燔其宫室营宇。” 汉 张衡 《西京赋》:“营宇之制,事兼 未央 。” 晋 潘岳 《西征赋》:“营宇寺署,肆廛管库,蕞芮於城隅者百不处一。”
分類:区域宫室
《漢語大詞典》:营域(營域)
(1).区域。《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兆,为坛之营域。”《太玄·图》“日月畛营” 晋 范望 注:“营,营域。”
(2).指国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宇宙之外,营域之内,拘以无禁,束以无制。”
(3).划定区域。 汉 张衡 《西京赋》:“在彼 灵囿 之中,前后无有垠鍔。虞人掌焉,为之营域。”
《漢語大詞典》:部界
区域;界域。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輒收,以属都司空若侯,侯以闻守。”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分類:区域界域
《国语辞典》:山地管制游览区(山地管制游览区)  拼音:shān dì guǎn zhì yóu lǎn qū
指山地管制区内可供游览的区域。为配合地方发展观光事业,在山地管制区内,有名胜古迹或风景优美、具有游览价值的区域,凡与山地治安无影响者,经报请国防部核准后,可列入游览区,供游客入山游览。
《国语辞典》:浅海区(浅海区)  拼音:qiǎn hǎi qū
指介于海面与海面下二百公尺间的区域。参见「浅海」条。
《國語辭典》:诸侯(諸侯)  拼音:zhū hóu
封建时代列国的国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至汤王时,为诸侯与葛为邻,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汤王伐之。」
《國語辭典》:观察(觀察)  拼音:guān chá
1.仔细察看。《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
2.唐、宋诸道设观察使,明清称各道道员为「观察」。《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因心里喜他殷勤,就把收的王观察的个旧枕箱,把与他盛花儿针线。」
《國語辭典》:观察使(觀察使)  拼音:guān chá shǐ
职官名。唐代设置,为各道的最高长官,负责察访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唐中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后改为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代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
《國語辭典》:方外  拼音:fāng wài
1.世外。多指仙境或僧道之修行处所。《淮南子。俶真》:「驰于方外,休乎宇内。」唐。韩翃 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2.指京畿之外或边远异域。《诗经。商颂。长发》:「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
《漢語大詞典》:吴楚
(1). 春秋 吴国 与 楚国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吴 楚 之故地。即今 长江 中、下游一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君 吴 楚 之士,亡国之餘,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许宗鲁 《登齐山楼》诗:“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吴 楚 江流画里看。” 陈毅 《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3).指 吴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区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
(4).指 汉高祖 分封的 吴 楚 诸侯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吴 楚 反,闻。”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侔京室,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 清 姚鼐 《贾生明申商论》:“﹝ 景帝 ﹞其资如此,而 鼂错 又以 申 商 进之,何怪有 吴 楚 之难。”
《漢語大詞典》:一区(一區)
(1).一个区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足下将谓吾与 墨 不殊,今不辞同有鬼,但不偏守一区,明所当然,使人鬼同谋,幽明并济,亦所以求衷,所以为异耳。”朱子语类卷五三:“人君国都如井田样,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间一区则君之宫室。”
(2).表数量。指一块田地。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卫 有五大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 元 刘因 《新晴》诗:“埋盆欲学鱼千里,试地先栽芋一区。” 清 钮琇 觚賸·杜曲精舍:“买田一区、屋数楹于 杜曲 。”
(3).表数量。指一所宅院。后汉书·刘盆子传:“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宋 陈师道 《徐氏闲轩》诗:“君寧平世经三釜,我亦东原有一区。”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恰行过一区道院,几处斋堂。”
(4).一类;一团。 晋 张华 《鹪鹩赋》:“阴阳陶蒸,万品一区。” 宋 胡宏 《胡子知言·疑义》:“今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恐未允当。”
《漢語大詞典》:管内
管辖的区域之内。 唐 白居易 《答刘济诏》:“所奏 茂昭 送卿管内百姓 殷进 等七人,奏前后事由具悉。”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 刘仁恭 ﹞自破 太原 军於 安塞 城后,士兵精强,孩视邻道,发管内丁壮,号三十万,南取 鄴中 。” 清 陈霆 渚山堂词话卷一:“有 邵公序 者,薄游 江 湘 ,道其( 岳飞 )管内,因作《满庭芳》赠之。”
《國語辭典》:东宫(東宮)  拼音:dōng gōng
1.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也称为「青宫」、「春宫」。
2.复姓。如春秋时齐有大夫东宫得臣。
《國語辭典》:四象  拼音:sì xiàng
1.金、木、水、火。《易经。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颖达。正义:「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
2.春、夏、秋、冬。体现于卦象则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
3.易卦四象:实象、假象、义象、用象。
4.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國語辭典》:上路  拼音:shàng lù
1.动身出发。《水浒传》第五回:「提了禅杖,作别了客店主人并铁匠,行程上路。」《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这二月天气,不寒不暖,不上路更待何时?」
2.死亡。《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老厌物是直性的人,听得了恁样话,自然逼他上路。去了这个祸根,还有甚人来分得我家的东西!」
3.大路。《汉书。卷五一。枚乘传》:「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唐。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4.领会、了解。如:「这人真笨!解释了半天他还不上路!」
《漢語大詞典》:路分
(1).犹路子。《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甚么叫是顾绣?可是甚么东西?你详细説个来歷,好叫我照了路分寻思。”
(2). 宋 元 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之十二:“某昨赴 邠州 设御捍之势,实惧自己路分内放过寇马,入挠 关中 。”《元典章·户部·昏钞》:“外头行省所辖的路分里,倒换昏钞。”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凡系科率所及路分,当职官吏,各据确数,明立期会,务在爱惜官私物力。”
(3).指路一级的地方武官。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出真州〉诗序》:“予在门外,久之,忽有二人来,曰:‘义兵头目 张路分 , 徐路分 也。’”
《漢語大詞典》:一理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