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迎春  拼音:yíng chūn
1.迎接春日。古代在立春前一天,帝王率百官迎祭于东郊,后地方亦有此例。《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盖因刺史迎春之日,有个白衣人身长丈馀,形容怪异。」
2.迎接春天。
《國語辭典》:迎春花  拼音:yíng chūn huā
植物名。木犀科茉莉花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分枝细长,稍蔓状。叶对生,三出复叶,小叶披针形,深绿色,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毛。早春先叶开,花冠高盆形,裂片五至六枚,椭圆形,鲜黄色。主要供观赏用。
《漢語大詞典》:悬车(懸車)
(1).形容险阻。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仇兆鳌 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 悬车束马 ”。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 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5).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 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漢語大詞典》:悬车束马(懸車束馬)
形容险阻。国语·齐语:“悬车束马,踰 太行 与 辟耳 之谿 拘夏 。” 韦昭 注:“ 太行 、 辟耳 ,山名也。 拘夏 , 辟耳 之谿也,三者皆山险谿谷,故悬鉤其车,偪束其马以渡。”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公卷甲北塞,悬车束马,遂得策预 葭萌 ,勋参 绵竹 。” 明 唐顺之 《〈前后入蜀稿〉序》:“宦游覊旅之士,其力足以穷悬车束马之径,凌跕鳶挂猱之阻。”亦作“ 悬兵束马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涪水:“ 邓艾 自 阴平 、 景谷 步道,悬兵束马,入 蜀 逕 江油 、 广汉 者也。”
分類:险阻
《漢語大詞典》:繇是
(1).从此。繇,通“ 由 ”。汉书·路温舒传:“近世 赵王 不终,诸 吕 作乱,而 孝文 为大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唐 韩愈 《答元侍御书》:“足下繇是与之交,欲令 逢 父子名迹存诸史氏。”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阉宦伶官交相谗諂,邦国大事皆听其谋,繇是渐多猜惑,不欲大臣典兵。” 明 方孝孺 《祭王文节公》:“吾繇是知天之可持,善之可必。”
(2).于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繇,通“ 由 ”。汉书·游侠传序:“陵夷至於 战国 ,合从连衡,力政争彊。繇是列国公子, 魏 有 信陵 , 赵 有 平原 , 齐 有 孟尝 , 楚 有 春申 ,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唐 韩愈 《送许郢州序》:“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观察使不得其政。” 宋 范仲淹 《杨文公写真赞》:“公以斯文为己任,繇是东封西祀之仪,修史修书之局,皆归大手,为皇家之盛典。当时臺阁英游盖多出於师门矣。” 明 方孝孺 《传经斋记》:“﹝老儒硕生﹞所从事者止乎训解辩义,至於补世善俗之道,蔑如也。繇是世之君臣指经为浮言。”
《國語辭典》:岁除(歲除)  拼音:suì chú
1.指年终、岁暮。旧时于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故称。唐。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诗:「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2.指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旧岁至此而除,次日即为新岁,有除旧更新之意。《新五代史。卷四七。杂传。皇甫遇》:「是时岁除,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得疾,不能出征。」也称为「除夕」、「除夜」。
《漢語大詞典》:遗逸(遺逸)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國語辭典》:前项(前項)  拼音:qián xiàng
1.法律上指法律条文的分项。如第一项相对于第二项而言称为前项,馀类推。
2.数学上称比的第一项、比例式的第一项及第三项,如3:1中的3,a:b=c:d中的a、c。
《漢語大詞典》:前向(前嚮)
(1).亦作“ 前乡 ”。朝着前面。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长安 女子有生儿,两头异颈俱相乡,四臂共匈(胸)俱前乡。”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腹下欲平,有‘八’字;腹下毛,欲前向。”
(2).亦作“ 前项 ”、“ 前嚮 ”。前些天,前些时候。《水浒传》第二六回:“士兵道:‘都头恁地忘了?前项他也曾来与都头作庆,他家只在 狮子街 巷内住。’”《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十来个学生,都只有十一二岁,半月里不见了三个……那人搜了一搜,他的儿子的衣裳鞋袜,并前嚮不见的那三四个的衣裳,都尽数搜出。” 丁玲 《母亲》三:“前向还有人到县里讲,说四处有人想造反。”
《漢語大詞典》:前宵
(1).前一天晚上。 唐 侯道华 《题院》诗:“前宵盗喫却,今日碧空飞。”
(2).喻事物即将出现的时刻。 郭沫若 《战取》诗:“朋友,你以为目前过于混沌了吗?这是新社会快要诞生的前宵。”
《國語辭典》:前夜  拼音:qián yè
前天的夜晚。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红楼梦》第一一六回:「前夜亏我想得开,不然几乎又上了他的当。」也作「前晚」。
《國語辭典》:新火  拼音:xīn huǒ
1.换季时,新取之火称为「新火」。《北史。卷三五。王慧龙传》:「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
2.唐宋时,例于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唐。杜甫〈清明〉诗二首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浮客船。」宋。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漢語大詞典》:改火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國語辭典》:上上  拼音:shàng shàng
1.最好、最上等。《书经。禹贡》:「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有个玉杯珓儿,掷个上上大吉,便是个小厮儿。」
2.上一上。如:「这张画颜色太淡了,再拿去上上颜色!」
3.前面的前面。如:「上上个月」、「上上星期」。
《國語辭典》:现在(現在)  拼音:xiàn zài
现今、目前。《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我虽年老,现在并无病痛。」也作「现今」、「现下」、「现时」。
《國語辭典》:进位(進位)  拼音:jìn wèi
数学上指加法中每位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称为「进位」。如在十进位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数中加一,十位满十,在百位数中加一,其馀依此类推。
《國語辭典》:除夜  拼音:chú yè
农历年最末一日的夜晚。也称为「除夕」、「岁除」。
《國語辭典》:除夕  拼音:chú xì
农历十二月最末一日的晚上。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为新岁,故称。当晚有阖家团聚以守岁,及燃放鞭炮之习俗。宋。刘克庄 除夕诗:「除夕阴寒怕卷帘,雨声断续下疏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不觉已是除夕。卜老一家过年,儿子媳妇房中,都有酒席、炭火。」也称为「除夜」、「岁除」。
《漢語大詞典》:前官
(1).原来的官职。北齐书·张保洛传:“﹝ 保洛 ﹞ 济南 初,出为 沧州 刺史,封 敷城郡王 。为在州聚歛,免官,削夺王爵。及卒,赠以前官,追循本封。”
(2).指现任官的前一任官。宋史·刑法志二:“有司以覆勘不同,则前官有失入之罪,往往雷同前勘。”金史·百官志四:“若文牒未至,前官在任,及后官已到,前官差出,其禄两支,职田皆给后官。”
(3).谓以前于某地为官。清史稿·蒋洲传:“ 陕西 巡抚 明德 ,以前官 山西 尝取 洲 及诸属史賕,亦论绞候。” 清 梁章钜 浪迹续谈·狮子林:“余於 吴郡 园林,最嫌 狮子林 之逼仄,殊闷人意,故前官 苏 藩时,亦曾偕友往游一次,而并无片语纪之。”
《國語辭典》:腊鼓(臘鼓)  拼音:là gǔ
古人常在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以赶走不祥的疫鬼,祈求平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