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采药(採藥)  拼音:cǎi yào
采集药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皆治人疾病方术。」
《國語辭典》:道义(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义。宋。欧阳修 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國語辭典》:禅关(禪關)  拼音:chán guān
佛教用语:(1)禅师启发弟子开悟所提的问题,弟子通过这项考验就是开悟,所以修禅者将之视为迷悟的门关。《西游记》第八回:「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2)禅宗道场。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红楼梦》第八七回:「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
《國語辭典》:道家  拼音:dào jiā
1.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后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汉书。卷三○。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游记》第二回:「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王充《论衡。道虚》:「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顾欢》:「今道家称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老、庄立言本理。」
3.指道教。唐。张敬忠 准敕勘复蜀州青城山常道观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者。」《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既而玉清昭应宫灾,遂诏谕中外,不复缮修。自是道家之奉有节,土木之费省矣。」
《國語辭典》:乐道(樂道)  拼音:lè dào
1.乐于称道、喜欢谈论某事物。如:「美妙往事,他至今仍津津乐道。」
2.悦乐圣贤之道,且以守道为乐。如:「安贫乐道」。《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國語辭典》:升天  拼音:shēng tiān
1.上升至天界。汉。王充《论衡。龙虚》:「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
2.称人死亡。唐。李约 过华清宫诗:「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國語辭典》:升天(昇天)  拼音:shēng tiān
1.升天。唐。顾况《悲歌》六首之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清。洪升《长生殿》第四七出:「唐帝痛念不衰,特令通幽升天入地,各处寻觅芳魂。」
2.道教指得道飞升登天。明。叶宪祖《鸾鎞记》第七出:「试看佳人才入道,还亏老子早升天。」
3.死亡。
《國語辭典》:丹穴  拼音:dān xuè
产丹砂之处。《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漢語大詞典》:缑山(緱山)
即 缑氏山 。指修道成仙之处。 唐 白居易 《吴兴灵鹤赞》:“ 辽水 一去, 緱山 不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 薛能 尚书题集后曰:‘纵有 緱山 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因此上 箕山 掛瓢, 緱山 弄簫。”参见“ 緱氏山 ”。
分類:修道成仙
《漢語大詞典》:缑氏山(緱氏山)
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乔 者, 周灵王 太子 晋 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 伊洛 之间,道士 浮丘公 接以上 嵩高山 。三十餘年后,求之於山上,见 桓良 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 緱氏山 巔。’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因以为修道成仙之典。 唐 李白 《凤笙篇》:“緑云紫气向 函关 ,访道应寻 緱氏山 。”
《國語辭典》:蝉蜕(蟬蛻)  拼音:chán tuì
1.蝉自蛹状幼虫化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可入药。也称为「蝉衣」。
2.比喻解脱、卸除。《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3.比喻人脱去肉体躯壳,得道成仙。指死亡。唐。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蜕,薝卜枝枯醴泉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
《漢語大詞典》:蝉壳(蟬殼)
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乾用。”参见“ 蝉蜕 ”。
《漢語大詞典》:灵风(靈風)
(1).谓时势。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
(2).春风,东风。 唐 李商隐 《赠白道者》诗:“十二楼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 叶葱奇 疏解:“次句标明时令。” 宋 梅尧臣 《将行赛昭亭寺喜雨》诗:“萧萧灵风来,蹲蹲祝郎舞,莫言春作迟,但念寒滩阻。”
(3).喻教化。 明 吴承恩 《赠学博郑东窗先生东归序》:“自夫子之来 淮 ,康我式我,震我以灵风,而濡我以甘泽。”
(4).阴惨的风。《花月痕》第四三回:“满屋中忽觉灵风习习,窗外一阵阵细雨。”
(5).阴灵的节概。 明 唐顺之 《吴江三忠祠》诗:“灵风鼠雀避,落日鹿麋过。”
(6).修道者或神灵的风范。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尔期诚玄契,遐想灵风,至怀所诣,因心则通。”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四:“灵风肃穆帷中语,凭仗神工斡国工。”
《漢語大詞典》:鹤背(鶴背)
鹤的脊背。传说为修道成仙者骑坐处。 唐 司空图 《杂题》诗之二:“世间不为蛾眉误,海上方应鹤背吟。” 金 元好问 《步虚词》之一:“三更月底鸞声急,万里风头鹤背高。” 明 王蒙 《题〈铁网珊瑚图〉》诗:“却从鹤背看尘寰,四海如杯 嵩 华 小。”
谓如鹤似的用背负着。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喜甚因吟》之一:“若教身更健,鹤背入 维扬 。”
《漢語大詞典》:王屋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國語辭典》:道情  拼音:dào qíng
1.道德的情操。南朝宋。谢灵运述祖德〉诗:「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
2.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用以宣扬出世思想,警醒顽俗。后来也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行至半山,忽见张良渔鼓简子,口唱道情。」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
《國語辭典》:玉柱  拼音:yù zhù
1.筝瑟等乐器上玉质的系弦柱。《文选。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2.对石柱的美称。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升降之际,玉柱生芝。」
3.中指的别称。参见「中指」条。《全唐诗。卷八七九。酒令。招手令》:「以钩戟差玉柱之旁,潜虬阔玉柱三分。」
4.额上隆起的筋肉。
5.传说中,修道者死后鼻腔所流出如柱状的分泌物。《聊斋志异。卷七。罗祖》:「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
《漢語大詞典》:茅君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