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45,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清业
道德
行者
出山
千门
得道
难行
活计
法门
佛祖
道行
养性
初地
真君
清修
《漢語大詞典》:清业(清業)
(1).清廉的业绩。宋书·沈演之传:“清业贞审,器思沉济。”
(2).指脱离世俗的修行。 唐 周朴 《赠双峰山和尚》诗:“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少顽钝,不能肄清业。”
《國語辭典》:道德  拼音:dào dé
人类共同生活时,行为举止应合宜的规范与准则。《易经。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國語辭典》:行者  拼音:xíng zhě
尚未剃除须发,而过著出家生活的佛教徒。
《國語辭典》:出山  拼音:chū shān
1.比喻出来做官。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老残游记》第四回:「承两位过爱,兄弟总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无出山之志,将来如要出山,再为奉恳。」
2.修行人离开山中的住处,到平地来。唐。崔峒〈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出山逢乱世,乞食觉人稀。」《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临出山时,仙长传授我的偈语,第二句道:『听简而问』。」
《國語辭典》:千门(千門)  拼音:qiān mén
宫门。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國語辭典》:得道  拼音:dé dào
1.行事合于正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寻获道路。《韩非子。说林》:「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道家指道术修鍊完成。《抱朴子。内篇。明本》:「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4.佛家谓證悟、解脱烦恼。南朝陈。文帝〈大通方广忏文〉:「闻名者离尘,受持者得道。」
《國語辭典》:得道多助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
站在正义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國語辭典》:难行(難行)  拼音:nán xíng
1.不容易行走。如:「风雨肆虐之后,原本已经崎岖的山路,更是寸步难行。」《三国演义》第五○回:「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馀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
2.不易施行。如:「这个办法虽然窒碍难行,却值得一试。」
《國語辭典》:活计(活計)  拼音:huó jì
1.生计。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钉靴雨伞为活计,偷寒送暖作营生。」
2.生活用具。《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当时随这姑姑家去看时,家里没甚么活计,却好一个房舍。」
3.女红的俗称。《红楼梦》第三七回:「这绢包儿里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著用罢!」
《國語辭典》:法门(法門)  拼音:fǎ mén
1.古称南门为「法门」。《谷梁传。僖公二十年》:「南门者,法门也。」
2.佛教指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此一派也,两宗未有,六祖无传,可谓独辟法门者矣。」
3.道教指众生入道的门径。如:「天尊慈悲,大开法门。」
4.引申指一切方法、途径。如:「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國語辭典》:佛祖  拼音:fó zǔ
1.佛陀与宗派祖师的合称。《五灯会元。卷五。夹山善会禅师》:「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具眼在。」
2.民俗对释迦牟尼的敬称。因其为佛教的始祖,故称。《西游记》第一二回:「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参了罗汉。」
《漢語大詞典》:道行
1.僧道修行的功夫。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门僧 曇照 道行甚高,能知休咎。”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个散花菩萨,根基不浅,道行非常。”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
2.泛指一个人的涵养。《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他倒了一杯白开水,点燃了一支廉价烟,坐在靠背椅上,慢慢抽,慢慢呷,想享点清福。但是,他没有那道行;心头一股气,被喉咙结塞住了,在胸膛里窜来窜去,不得平静。”
3.谓能力、本领。 老舍 《神拳》第四幕:“好嘛,咱年纪轻,道行浅,压不住台呀!” 艾明之 《火种》第四章:“他在店伙当中,毕竟资历最浅,道行最低呵!”
《國語辭典》:养性(養性)  拼音:yǎng xìng
涵养天赋的善性。《淮南子。俶真》:「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镜花缘》第九七回:「道姑笑道:『我们出家人只知修行养性,那知破阵之术。』」
《漢語大詞典》:初地
(1).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逕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國語辭典》:真君  拼音:zhēn jūn
1.主宰者。《庄子。齐物论》:「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宋。苏轼 告五岳文:「天为真君,地为真宰,五岳者,三公之象也。」
2.道家对神仙的尊称。如:「纯阳真君」、「三茅真君」。
《國語辭典》:清修  拼音:qīng xiū
1.淡泊修为。《晋书。卷九十一。儒林传。徐邈传》:「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王昶传》:「端一小心,清修密静。」
2.清白显贵的家世。《北史。卷四。魏世宗宣武帝本纪》:「清修出身:公,从八下;侯,正九上。」
3.佛教指在家中修行。《五灯会元。卷十八。空室智通道人》:「未几厌世相,还家求祝发,父难之,遂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