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行像
(1).即行乐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戴安道 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参见“ 行乐图 ”。
(2).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西域也有在其他节日举行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綺,载诸輦舆,谓之行像。”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 成都 行像, 硕 ( 邵硕 )於众中匍匐作狮子形。”参阅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卷二。
(3).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这种方法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质地轻,故称“行像”。
《國語辭典》:行乐图(行樂圖)  拼音:xíng lè tú
以行乐为题材的图画。亦指人的肖像画。《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女婿上门,他举家都看个勾,行乐图也画得出在那里。」《儒林外史》第三○回:「宗老爷家一个小厮拿著一封书子,送一幅行乐图来求题。」简称为「行乐」。
《漢語大詞典》:光像
佛教语。对佛像的敬称。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竿可为 赡部 光像处悬幡之竿。”
《漢語大詞典》:光趺
指佛像底坐。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丹阳 尹 高悝 行至 张侯桥 ,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於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
分類:佛像
《國語辭典》:佛爷(佛爺)  拼音:fó ye
1.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2.清代内臣对皇帝的敬称。
《漢語大詞典》:神帐(神帳)
祖先神主或神佛像前的帐幕。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祫享昭穆各有幄次,谓之神帐。” 明 无名氏 《白兔记·祭赛》:“我拜下去时,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把福鸡爪去了。”
《漢語大詞典》:浴佛水
浴佛日浴洗佛像的香汤。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
分類:佛像
《漢語大詞典》:莲像(蓮像)
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 明 冯有经 《大圆通寺》诗:“莲像留 唐 代,苔碑识 汉 官。”
分類:佛像
《漢語大詞典》:吴带当风(吴帶當風)
唐 画家 吴道子 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因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吴 ( 吴道子 )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 曹 ( 曹不兴 )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 吴 带当风,曹衣出水。’” 元 汤垕 《古今画鉴·唐画》:“其(指 吴道子 )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谓之‘ 吴 带当风’。”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 静子 手持繢绢一帧……有女郎兀立,风采盎然,碧罗为衣,颇得‘ 吴 带当风’之致。”
《漢語大詞典》:头炉香(頭爐香)
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烧的第一支香。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头炉香:“ 宋 人《异闻总録》载: 潁昌 韩元英 事, 岳帝 甚谨,时降其家。后神不肯临。急遣一亲信僕,持香往 岱岳 祈谢,谓曰:‘圣帝惟享头炉香。’”亦省称“ 头香 ”。 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明日絶早起来,烧了头香去罢。” 清 袁枚 新齐谐·烧头香:“凡世俗神前烧香者,以侵早第一枝为头香,至第二枝便不敬。” 黄宗英 《小木屋》:“都说,‘烧头香’的人会有福气。”
《漢語大詞典》:盐水佛(鹽水佛)
以达赖或高僧棺内渗出的盐水和黄土做成的小佛像。 清 许光世 《西藏新志》:“如达赖及尊贵之高僧圆寂,歛尸棺内,塞之以盐,盐水漏於棺底,则以黄土和之,作小佛像,名盐水佛,最为贵重。得之甚艰,若得之者,异常寳重,永传於家。”
《国语辞典》:木版印刷  拼音:mù bǎn yìn shuā
在木材上雕刻文字、图形、佛像、经典或纸币,制成模板的印刷方法,称为「木版印刷」。
《国语辞典》:佛头著粪(佛头著粪)  拼音:fó tóu zhuó fèn
在佛像头上拉粪。语本《五灯会元。卷三。东寺如会禅师》:「公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比喻亵渎美好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香奁体我作不来,并且有他的珠玉在前,我何敢去佛头著粪。」
《国语辞典》:开光点眼(开光点眼)  拼音:kāi guāng diǎn yǎn
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中,凡新雕的神像、佛像或纸扎、图绘的神佛,于完成后,安座奉祀前,所举行使神像附有神灵的仪式。一般多由道士或法师主导,或请地方首长或年高德劭者持笔,沾混有鸡冠血的朱砂,手拿符镜,以反射的阳光照射在神像上,口中念咒,先从眼睛开始点起,待神像各部位一一点过后,仪式便告完成。
《国语辞典》:烟薰的佛像挂墙上(烟薰的佛像挂墙上)  拼音:yān xūn de fó xiàng guà qiáng shàng
(歇后语)有恁施主,有恁和尚。佛像本应位在佛座上,却不居本位而挂在墙上,是不敬佛的行为,而不敬佛的和尚,才有不敬佛的施主来供奉他。即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奴才。《金瓶梅》第四六回:「一来主子烟薰的佛像挂在墙上──有恁施主,有恁和尚?」
《国语辞典》:造像记(造像记)  拼音:zào xiàng jì
古代僧人或信徒在镌造佛像时,题记于其旁或下方的文字。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始于北魏,流行于唐代。如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