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柔仪
仪图
钟仪
律仪
仪文
仪天
仪鸾
轨仪
我仪
妇仪
丰仪
天仪
神仪
大仪
仪度
《分类字锦》:柔仪(柔仪)
玉海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福宁殿即正寝后柔仪殿国初但名万岁后殿章献后居之名崇徽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宝慈景祐二年改柔仪
许开贺册皇后表柔仪理内式扬坤厚之承
分类:殿
《漢語大詞典》:仪图(儀圖)
揣想忖度。《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 仲山甫 举之,爱莫助之。” 朱熹 集传:“仪,度;图,谋。”
分類:揣想忖度
《漢語大詞典》:钟仪(鍾儀)
春秋 楚 人。曾为 郑 获,被献于 晋 。 晋侯 见 锺仪 ,问之曰:“南冠而縶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释而慰问之,问其族。对曰:“伶人也。” 晋侯 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也,敢有二事?”与之琴,操 楚 音。 晋侯 语于 范文子 。 文子 曰:“ 楚 囚,君子也。言称其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见左传·成公九年。后多以“钟仪”为拘囚异乡或怀土思归者的典型。
分類:钟仪
《國語辭典》:律仪(律儀)  拼音:lǜ yí
佛教的戒律和威仪。唐。李公佐《谢小娥传》:「爰自入道,衣无絮帛,斋无盐酪,非律仪禅理,口无所言。」
《漢語大詞典》:仪文(儀文)
礼仪形式。 唐 张九龄 《请行郊礼疏》:“圣朝典则,盛世仪文,亦云咸备,可谓无遗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灯烛辉煌,仪文璀璨,好不富贵!”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先生襟怀萧散,僕亦倦於仪文,但得神交,何必定在形骸之内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 京 津 之舆论……大抵于 袁公 南行就职之举,甚为轻视,或谓之仪文,或谓之少数人之意见。”
分類:礼仪
《漢語大詞典》:仪天(儀天)
(1).测候天体。文选·陆机〈演连珠〉之四七:“是以仪天步晷,而修短可量;临渊揆水,则浅深难测。” 李周翰 注:“仪,法……夫天体虽远,可以法推者,疎而易知。”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若夫仪天布宪,百官从轨,经礼之外,弃而不存。”
(2).与天相比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仪天比峻,儷影腾光;奉祀延福,守器传芳。”
(3). 宋 代所用历法之一。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二:“本朝历凡十变:在 建隆 则曰《应天》;在 太平兴国 则曰《乾元》;在 咸平 则曰《仪天》……在 绍兴 曰《统元》。”
《漢語大詞典》:仪鸾(儀鸞)
(1).指 仪鸾殿 。唐会要·祥瑞上:“ 隋煬帝 好闻祥瑞,尝有野雀集於殿上……奏为鸞, 煬帝 不究直虚,即以为瑞,仍名此殿为 仪鸞 。”
(2).官署名。 五代 梁 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 宋 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新五代史·汉臣传·聂文进:“迁右领军大将军,入谢,召诸将军设食朝堂,仪鸞、翰林、御厨供帐饮食, 文进 自如,有司不敢劾。” 宋 黄庭坚 《观伯时画马》诗:“仪鸞供帐饕蝨行,翰林湿薪爆竹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横行武列宋史·职官志四
《國語辭典》:轨仪(軌儀)  拼音:guǐ yí
法则、模范。《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轨仪。」
分類:法则仪制
《漢語大詞典》:我仪(我儀)
我的匹配。《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毛 传:“仪,匹也。”
分類:匹配
《漢語大詞典》:妇仪(婦儀)
谓妇女的容德规范。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堪哀,萱室先摧。嘆妇仪姆训,未曾諳解。”
《國語辭典》:丰仪(丰儀)  拼音:fēng yí
容貌仪态。《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类》:「暮云春树,想望丰仪。」《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见你丰仪出众,决非凡品,故此对你说知。」
《漢語大詞典》:天仪(天儀)
(1).谓天之光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八·汉安世房中歌》:“孝奏天仪,若日月光。”宋书·律历志下:“七政致齐,实谓天仪。”
(2).指天子的容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軫,天仪降藻舟。” 吕向 注:“神、天,皆谓帝也……仪,容仪也。”
(3).上天规定的法度。云笈七籤卷八十:“奉承教旨,具依天仪,长斋千日。”此指道教的法规。
《漢語大詞典》:神仪(神儀)
(1).指遣像;神像。 南朝 齐 王俭 《高帝哀策文》:“感容臺之罢御,哀恭馆之不临,仰神仪而邈絶,视区物而增阴。”
(2).神情仪表。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听 茂陵 之鐘鼓,抱 乔阳 之劒舄;虽髣髴於神仪,终缠绵以号擗。”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疎眉。”北史·杨愔传:“ 愔 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3).泛指状貌。 金 赵秉文 《谒北岳》诗:“四大神仪一,羣山 太茂 尊。”
《漢語大詞典》:大仪(大儀)
(1).太极。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混沌之气。《文选·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迴地游。” 李善 注:“大仪,太极也。以生天地谓之大,成形之始谓之仪。”
(2).仪范;大法。管子·任法:“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鬼谷子·内揵:“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陶弘景 注:“仪者,法也。”
(3). 唐 代礼部尚书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
《漢語大詞典》:仪度(儀度)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东观汉记·明帝纪:“登灵臺,正仪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后汉书·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臺,见史官,正仪度。” 李贤 注:“仪谓浑仪,以铜为之,置於灵臺,王者正天文之器也。度谓日月星辰之行度也。”
(2).礼仪法度。 宋 曾巩 《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 閭丘 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宏词人世号选定两制,其初为职事官,养岁月,熟仪度而已。”
(3).仪容风度。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秩满来府,始获拜之,仪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 明 李东阳 《侍读陆公行状》:“﹝ 陆鉞 ﹞敷纳详恳,仪度庄飭。”明史·王观传:“﹝ 王观 ﹞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论。”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卷三:“ 高宗 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乃曰:‘若辈中安得此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