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礼仪
过桥
对扬
烧香
前王
时难
祈祷
归依
行礼
令典
登瀛
埋玉
治兵
酹酒
三重
《國語辭典》:礼仪(禮儀)  拼音:lǐ yí
礼节的规范与仪式。如:「外交礼仪」。《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國語辭典》:过桥(過橋)  拼音:guò qiáo
穿越桥面,从此到彼端。如:「前头是座独木桥,你过桥时要小心,免得跌入溪流中。」
《漢語大詞典》:对扬(對揚,對敭)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 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 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 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
《國語辭典》:烧香(燒香)  拼音:shāo xiāng
1.燃香礼神拜佛。《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他借著佛天为由,庵院为囤,可以引得内眷来烧香。」《红楼梦》第五四回:「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和阎王爷说去。」
2.比喻为求人办事而送礼请客拉关系。如:「烧香说到底就是走后门。」
《漢語大詞典》:前王
(1).已故帝王;先王。《诗·周颂·烈文》:“於乎前王不忘。” 毛 传:“前王, 武王 也。”《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朱熹 集注:“欲其有以躡先王之遗跡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褒崇庸德,前王之令典。” 唐玄宗 《平胡》诗:“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2).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周礼·秋官·大司寇:“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 贾公彦 疏:“前王谓步行在王前,为道引也。”
《漢語大詞典》:时难(時難)
古代按时驱除疫鬼的仪式。难,通“ 儺 ”。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敺疫。” 孙诒让 正义:“是难以惊敺疫癘之鬼。”
时世的厄难。汉书·叙传上:“﹝ 班彪 ﹞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论》以救时难。”南史·宋纪上·武帝:“﹝ 裕 ﹞仰愤时难,俯悼横流,投袂一起,则皇祀剋復。”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國語辭典》:祈祷(祈禱)  拼音:qí dǎo
1.祷告求福。《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民间各处,立起个『虎媒之祠』,若是有婚姻求合的,虔诚祈祷无有不应。」《红楼梦》第二五回:「也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
2.宗教中向神请求、告白,或赞美神、感谢神等仪式。
《國語辭典》:归依(歸依)  拼音:guī yī
1.依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四折:「俺父亲投唐以来,撇下我归依无处。」
2.向可依怙的对象归趋投靠。参见「三归依」条。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州乡愧伏,远迩归依。」
《國語辭典》:行礼(行禮)  拼音:xíng lǐ
1.以鞠躬、作揖等方式表达敬意。《礼记。曲礼下》:「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红楼梦》第六二回:「虽众人要行礼,也不曾受。」
2.举行某种仪式。《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与他家往来得熟,其日因为他家成婚行礼,也来看看耍子。」《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國語辭典》:令典  拼音:lìng diǎn
1.好的典章法度。《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并序〉:「择皇齐之令典,致声化于雍熙。」
2.泛指法令。《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典。」唐。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凡曲防苛禁不情乖体者悉刬之,壹出乎令典。」
《漢語大詞典》:登瀛
(1).登上 瀛州 。犹成仙。 明 郑若庸 《玉玦记·祝寿》:“拚酩酊,算此乐人间,不减登瀛。”
(2).见“ 登瀛洲 ”。
(3).登上瀛台。 清 代新进士及第授官仪式之一。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安公子 ﹞一心只想飞回去见着父母……无如明日便是传臚大典,紧接着还有归大班引见,赴宴,谢恩,登瀛,释褐许多事,授了职便要进那座翰林院到任。”
《國語辭典》: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瀛洲,古代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初以登瀛洲比喻成仙。唐太宗时,立文学馆,以十八学士入选,备受皇帝礼遇与敬重,各方钦羡不已,称为「登瀛洲」。比喻平步青云,功名有成。《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一折》:「恰便似芙蓉生在秋江上,几时得坠鞭误入平康巷,怎做得登瀛洲膝盖儿软,踏翰林脚步儿长。」
《國語辭典》:埋玉  拼音:mái yù
埋葬有才华的人或女子。《梁书。卷五○。陆云公传》:「不谓华龄,方春掩质,埋玉之恨,抚事多情。」
《國語辭典》:治兵  拼音:zhì bīng
1.治理军务。《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自征东以来,息歇六年,治兵缮甲,皆已完备。」
2.出兵。《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
《漢語大詞典》:酹酒
以酒浇地,表示祭奠。古代宴会往往行此仪式。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正月孟春:“元日至月晦为酺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 宋 周邦彦 《夜飞鹊·别情》词:“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酹酒之制,应昉自古祼礼。周礼·大行人:享上公再祼而酢,侯伯壹祼而酢,子男壹祼不酢。古凡享大宾,皆先摄瓚,酌鬱鬯之酒,灌地而后送爵,故今饮席效之。”
《漢語大詞典》:三重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 周 道也。”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郑玄 注:“三重,三王之礼。” 孔颖达 疏:“谓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