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象舞  拼音:xiàng wǔ
1.大象表演的舞蹈。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舞。」
2.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國語辭典》:天魔舞  拼音:tiān mó wǔ
一种舞蹈。本为唐代音乐,至元顺帝时,以十六名宫女,盛饰珠缨,扮成菩萨相,以佛曲伴奏,赞佛而舞。有时也用于宴享,以娱宾客。《元史。卷四三。顺帝本纪六》:「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
《漢語大詞典》:大卷
周 代“六舞”之一。相传为 黄帝 时代的乐舞。
清 代殿试所用试卷。亦称书写大卷的楷体,以光、方、乌为合于标准。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干禄:“应制之书约分二种,一曰大卷,应殿试者也。一曰白摺,应朝考者也。大卷弥满,体尚正方,非笔力雄健,不足镇压。”
《漢語大詞典》:大濩
周 代乐舞之一。相传为 成汤 时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大濩》, 汤 乐也。”庄子·天下:“ 黄帝 有《咸池》, 尧 有《大章》, 舜 有《大韶》, 禹 有《大夏》, 汤 有《大濩》, 武王 、 周公 作《武》。”
《國語辭典》:散乐(散樂)  拼音:sǎn yuè
1.一种乐曲:(1)先秦的一种宫廷乐舞。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所掌握的民间乐舞。《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2)南北朝后各种戏、乐的表演。《周书。卷七。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2.宋、元以后,称民间艺人或专业戏曲艺人为「散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
《漢語大詞典》:六羽
(1).古代诸侯的乐舞。有六列,每列六人,持羽而舞,故名。《春秋·隐公五年》:“九月,考 仲子 之宫,初献六羽。” 孔颖达 疏:“六羽,谓六行之人秉羽舞也。”参见“ 六佾 ”。
(2).即六翮。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鵠卵未孚,指掌之所靡,及其乘衝飈而燎巨野,奋六羽以凌朝霞,则虽智勇不能制也。”参见“ 六翮 ”。
《漢語大詞典》:六佾
(1). 周 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於 众仲 ,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於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预 注:“六六三十六人。” 孔颖达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穀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后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北史·宇文护传:“五年,詔赐 护 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乐舞格局。《淮南子·齐俗训》:“ 夏后氏 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國語辭典》:六翮  拼音:liù hé
1.鸟的两翼。《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宋。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鸾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铩。」
2.鸟的代称。唐。高适 别董大诗二首之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六翮飞身,争投栖于树杪;五花画舫,尽返棹于湖边。」
《漢語大詞典》:乐万(樂萬)
古代一种大规模的乐舞。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 孙诒让 间诂:“兴乐《万》者,喜乐《万》也。乐即本篇‘非乐’之‘乐’,《万》《万舞》也……万人犹舞人也,兴乐《万》犹云兴乐舞也。”
《漢語大詞典》:曲破
唐 宋 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演唱此段称“曲破”。节奏紧促,有歌有舞。 宋 代甚为流行,宫廷大宴时常同其他节目轮番演出。 宋 元 南戏中也有用曲破的,似仅有吹奏乐曲而无舞蹈。 唐 元稹 《琵琶歌》:“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併。”宋史·乐志十七:“ 太宗 洞晓音律,前后亲製大小曲及因旧曲剏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凡製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高隐》套曲:“ 史牛斤 嘲会歌, 强沙三 舞一会曲破。”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九。
《漢語大詞典》:象武
周武王 时代的乐舞。礼记·仲尼燕居:“下管《象武》《夏籥》序兴。” 郑玄 注:“《象武》,武舞也;《夏籥》,文舞也。”参见“ 象舞 ”。
《國語辭典》:象舞  拼音:xiàng wǔ
1.大象表演的舞蹈。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舞。」
2.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漢語大詞典》:优戏(優戲)
(1).古代指乐舞或以戏谑为主的杂戏。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置酒出家妓,作优戏以见待。”
(2).泛指戏曲。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杂类·王上舍》:“三友登山棚,玩优戏。”
(3).指表演乐舞或杂戏。新唐书·杜中立传:“京师恶少优戏道中,具騶唱珂卫,自谓‘卢言京兆’,驱放自如。” 宋 王偁 东都事略卷七十:“又数月,移知 庆州 ,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直高,军人有语,而优戏及之。”
(4).泛指演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偶适一村,值临河优戏,士女甚杂。”
《國語辭典》:代面  拼音:dài miàn
1.假面具。
2.寄书于人,以代替面谈。唐。白居易 醉封诗筒寄微之诗:「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
3.南北朝、隋、唐时的乐舞。表演北齐兰陵王戴假面具入阵作战英勇的情形。也作「大面」。
《國語辭典》:大面  拼音:dà miàn
传统戏剧角色中的净角。多饰地位较高、举止庄重的人。注重唱工。也称为「大花脸」。
《漢語大詞典》:六舞
(1).六种乐舞。谓 黄帝 之《云门》、 尧 之《咸池》、 舜 之《大韶》、 禹 之《大夏》、 汤 之《大濩》、 武王 之《大武》汉书·郊祀志下:“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颜师古 注:“六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
(2).六种乐舞。谓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故 帝舜 命 夔 曰:‘女典乐,教胄子。’” 唐玄宗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 叶适 《送周子静》诗:“一 夔 开迹后,六舞待时行。”
《漢語大詞典》:仙倡
古代乐舞中扮神仙的艺人。倡,古称歌舞艺人。文选·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羆。” 薛综 注:“仙倡,伪作假形,谓如神也。” 吕向 注:“总会,谓集神仙之倡伎。戏豹舞羆,并假作其形。” 唐 李白 《上云乐》诗:“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凰。”
《漢語大詞典》:大司乐(大司樂)
周礼官名。又称大乐正。为乐官之长,以乐舞教国子。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漢語大詞典》:三舞
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 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 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 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 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 魏 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