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揘毕(揘畢)
击刺。
分類:击刺
《漢語大詞典》:推顿(推頓)
击刺。 汉 王充 论衡·效力:“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苽瓠不能伤;筱簵之箭,机不动发, 鲁 縞不能穿。非无干将、筱簵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苽瓠、 鲁 縞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
分類:击刺
《國語辭典》:击剑(擊劍)  拼音:jí jiàn
1.以剑相击刺之术。《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
2.一种剑术竞技活动。比赛时选手穿著金属制成的服装,头戴网状金属面罩,用剑互刺互劈。以击中对方身上的有效部位次数多寡定胜负。
《國語辭典》:击刺(擊刺)  拼音:jí cì
1.两军以戈矛相攻。《书经。牧誓》唐。孔颖达。正义:「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
2.以剑砍击、劈刺之术。《晋书。卷一○二。刘聪载记》:「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
《漢語大詞典》:相击(相擊)
(1).互相击刺;彼此攻打。庄子·说剑:“昔 赵文王 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击於前。”晋书·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画决斗则两个穿礼服的军人在客厅里拔长刀相击,至于将花瓶也打落跌碎。”
(2).互相碰撞。《楚辞·九章·悲回风》:“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战国策·齐策一“鎋击摩车而相过” 南朝 宋 鲍彪 注:“路狭车密,故相击相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众茫乎无色,齿欲相击,渐引去。”
《漢語大詞典》:伐人
善于击刺的人。逸周书·大明武:“十艺:一大援,二明从,三餘子,四长兴,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閒书,九用少,十兴怨。” 朱右曾 校释:“伐人,长于击刺者。”
分類:击刺
《國語辭典》:象舞  拼音:xiàng wǔ
1.大象表演的舞蹈。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舞。」
2.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漢語大詞典》:四伐
(1).用武器击刺四次。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记·乐书:“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四伐者,伐四方与 紂 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 张守节 正义:“夹振,谓 武王 与大将夹军而奋鐸振动士卒也。言当奏《武》乐时,亦两人执鐸夹之,为节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当伐 紂 时,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乐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国语辞典》:剑柄(剑柄)  拼音:jiàn bǐng
剑的底端有一段可握于手中以便于击刺的柄。
《漢語大詞典》:斫刺
(1).砍击刺杀。后汉书·臧洪传:“ 吕奉先 讨 卓 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復见斫刺?”
(2).比喻中伤。 鲁迅 《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但从去年以来,我居然大大地变坏,或者是进步了。虽或受着各方面的斫刺,似乎已经没有创伤,或者不再觉得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