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02,分13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国主
自主
主僧
主父
主持
主兵
寺主
主名
座主
主事
得主
山主
道主
故主
主文
《國語辭典》:国主(國主)  拼音:guó zhǔ
1.一国的君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和尚师兄,岂不闻古人说:『人过一生,不过两世。』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
2.对皇帝的贬称。《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国世家。南唐世家》:「五月,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时显德五年也。」
《國語辭典》:自主  拼音:zì zhǔ
能依自身的意志、权力行事,不受他人干涉。如:「婚姻自主」、「独立自主」。《老残游记》第八回:「众人搀著,勉强移步,走了约数十步,方才活动,可以自主。」
《漢語大詞典》:主僧
佛寺的住持。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游庐山:“旋入 开元寺 ,主僧求诗,因作一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徽宗 南幸,还至 泗州 僧伽塔下,问主僧曰:‘僧伽傍,白衣持锡杖者何人?’”金史·世宗纪上:“﹝ 世宗 ﹞幸 华严寺 ,观故 辽 诸帝铜像,詔主僧谨视之。”
分類:佛寺住持
《國語辭典》:主父  拼音:zhǔ fù
1.古代婢妾、仆役对男主人的称呼。《战国策。燕策一》:「妾知其为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唐。皇甫枚《王知古》:「主父近承天书赴阙,郎君复随计吏西征,此惟闺闱中人耳,岂可淹久乎?」
2.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称「主父」。见《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3.复姓。赵武灵王号主父,其后支孙乃以之为氏。如汉朝有主父偃。
《國語辭典》:主持  拼音:zhǔ chí
1.主导、管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礼请任道元为高功主持坛事。」《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我先讲这个『势力尊者』即主持阳宫者是也。」
2.管理者、主宰者。《三国演义》第三六回:「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红楼梦》第四八回:「店房也有个主人,庙里也有个主持。」
3.主张。《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传一。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军民府传》:「其禄置沾益知州,虽懦秩颇忠顺,其母亦颇有主持,能得众。」
《漢語大詞典》:主兵
(1).掌握兵权;统率部队。管子·地图:“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参具者也。主明、相知、将能之谓参具。”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 絳侯勃 不得入军中主兵。” 唐 李德裕 《奏晋州刺史李丕状》:“ 李丕 既不主兵,无以自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 杜将军 ﹞奉圣旨,着小官主兵 蒲关 。”
(2).当地筹建的兵力。与“客兵”相对。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 蓟 镇主兵若足原额将及十万。”明史·王忬传:“帝乃下詔责 忬 ,赦其罪,实主兵,减客兵,如议。”
《漢語大詞典》:寺主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 东汉 时立 白马寺 ,有知事之名, 东晋 以后始称寺主。魏书·释老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唐六典卷四:“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摩摩帝”下引《僧史略》:“详其寺主,起乎 东汉 白马寺 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 东晋 以来,此职方盛,故 梁武 造 光宅寺 ,召 法云 为寺主,创立僧制。”
(2). 宋 政和 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國語辭典》:主名  拼音:zhǔ míng
1.命名。《书经。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2.主犯的名字。《新唐书。卷一一二。韩思彦传》:「使并州,方贼杀人,主名不立,醉胡怀刀而污,讯掠已服。」《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證二郎神》:「太尉道:『这贼已有主名了,却是干碍太师面皮,不敢擅去捉他。』」
《國語辭典》:座主  拼音:zuò zhǔ
科举时代,中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旧唐书。卷一四九。令狐峘传》:「衢州刺史田敦,峘知举时进士门生也。初峘当贡部,放榜日贬逐,与敦不相面。敦闻峘来,喜曰:『始见座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慌忙梳洗上轿,见座主,会同年去了。」也称为「座师」。
《國語辭典》:主事  拼音:zhǔ shì
1.主持、掌理事务。《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水浒传》第六○回:「众头领扶策宋江出来主事。」
2.职官名。汉代光禄勋属官置有主事,为所属官员中最优秀者;南北朝时置尚书主事令史,为官署中的事务员,均非正式官职。至金时主事始为正官;明代六部各设主事,官阶从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清代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民国初年在各部下亦设主事,职位与现在各部的科员相等。
《國語辭典》:得主  拼音:dé zhǔ
赢得奖项的人。如:「经过激烈的竞争,今年区运百公尺径赛的金牌得主产生了。」
分類:获得
《漢語大詞典》:山主
(1).寺院的住持。景德传灯录·金陵牛头山威禅师:“﹝ 牛头山 慧忠禪师 ﹞受业於 庄严寺 。闻 威禪师 出世,乃往謁之。 威 纔见,曰:‘山主来也。’” 元 王恽 《灵岩寺二十六韵》:“山主留昏宿,官程畏众碞。”
(2).书院的山长。 清 梁章钜 称谓录·书院掌教:“ 台州 守 王华甫 建上蔡书院, 杨楝 为山主。”参见“ 山长 ”。
(3).古代称瑶族首领。参见“ 山王 ”。
(4).占有山地的人。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萧希贤》:“ 希贤 深信不疑,即与山主议价,以百金得之。” 张天翼 《万仞约》:“ 闵贵林 巴结上那些财主们,撺掇着 闵九爷 出面来邀集 万仞冲 一带的山主们,成立了一个‘万仞约’--经理就是 闵贵林 。”
(5).山寨之主。《三侠五义》第九八回:“守汛僂儸听真:俺 欧阳春 前来解围,快快报与你家山主知道。”
《國語辭典》:山长(山長)  拼音:shān zhǎng
1.唐代、五代时对山居讲学的人的敬称。至宋、元时书院设山长,讲学兼领院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历城县请他做历城书院的山长。」《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挂误了,制台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
2.指隐居的人。宋。陆游 遣兴诗二首之二:「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漢語大詞典》:山王
(1). 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 、 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 唐 李德裕 《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 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 。” 宋 梅尧臣 《依韵四和正仲》:“ 嵇 阮 当时无俗虑, 山 王 虽贵亦能陪。” 元 熊与和 《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
(2).旧指瑶族头领。 元 无名氏 《招捕总录》:“ 延祐 三年三月, 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 、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 、 盘古缀 、 王穷肠 等出官。”
(3).指老虎。《小五义》第六一回:“ 卢珍 説:‘急速找树,不然山王一到,就没处躲避了。’……正説话间,就见那只猛兽走动,蹿山跳涧,直奔前来了。”
(4).指山神。五灯会元·临济宗·护圣居静禅师:“颯颯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外扮山神上]……土地何在?[末扮土地上]禀上山王,有何分付?”
(5).佛教语。最高的山。佛说无量寿经卷五:“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唐 李华 《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灌顶在昔,声闻现今,山王高妙,海月圆深。”
《漢語大詞典》:道主
道教的创始者;道教的始祖。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夫人受命,自有神通远见者,稟气是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國語辭典》:故主  拼音:gù zhǔ
1.旧日的君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
2.已死的君主。如:「故主尸骨未寒,你竟敢谋夺军权!」
3.旧日的主人。如:「故主待我不薄,小人绝不忘恩负义!」
分類:主人
《國語辭典》:主文  拼音:zhǔ wén
法律上判决文的第一段,记载判决结果与适用的法律。
《國語辭典》:主文谲谏(主文譎諫)  拼音:zhǔ wén jué jiàn
假借对事物的形容以寄寓规谏的意思。语本《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