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唯实论(唯实论)  拼音:wéi shí lùn
一种主张客观事物有其真实的存在,并非决定于人类主观认识活动的理论。
《国语辞典》:性恶说(性恶说)  拼音:xìng è shuō
荀子的人性学说主张。认为人性本恶,唯有经过后天的师法教化,礼仪引导,才能化性起伪,改恶向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清。王先谦。集解:「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
《国语辞典》:性灵派(性灵派)  拼音:xìng líng pài
清朝袁枚对诗论观点的学派。主张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情怀,贵自然而不拘格套。相对于王士祯的神韵说。
《国语辞典》:性善说(性善说)  拼音:xìng shàn shuō
孟子的人性学说主张。认为人初生之始,本性即为善。
《国语辞典》:三无性(三无性)  拼音:sān wú xìng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之一。相对于三自性而言。三无性指三种无自体的存在状态。即一、相无性,谓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没有自体;二、生无性,谓现象是条件构成,所以也没有自体;三、胜义无性,谓究竟真实就是呈现没有自体的状态。因此从这三个角度,瑜伽行派也说一切存在都无自体。唯识三十论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国语辞典》:实在论(实在论)  拼音:shí zài lùn
哲学上的一种学说,主张外在的事物与关系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不依托主观的认识能力而存有,且认为一般的概念是真实存在与永恒的。
《漢語大詞典》:腹蟹目虾(腹蟹目蝦)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李善 注:“《南越志》:‘璅蛣,长寸餘,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正白,濛濛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吾百思不得其解,姑文其言曰:崇古保守之念重而已。吾不敢妄谤前辈,然吾祝我国今后之学界,永絶此等腹蟹目虾之遗习也。”
《漢語大詞典》:盖然论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公羊学派(公羊學派)
清 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 庄存与 、 刘逢禄 均为 常州 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國語辭典》:各执一词(各執一詞)  拼音:gè zhí yī cí
各人有各人的说法和理由,两方说法不一致。《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
《國語辭典》:耕者有其田  拼音:gēng zhě yǒu qí tián
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要点是减低田租,保障农民收入,切实扶植自耕农,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自民国四十二年起实施。
《漢語大詞典》:顿说(顿説)
佛教语。指主张顿悟的学说。 唐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诸菩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説,不同餘经有渐次故。”参见“ 顿悟 ”。
《漢語大詞典》:动机论
在道德评价中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须看动机,不必看效果。这种理论割裂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片面的。参见“动机与效果”。
《漢語大詞典》:动机与效果
动机指人行动的主观愿望;效果指人实践的客观后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國語辭典》:都根主儿(都根主兒)  拼音:dū gēn zhǔ ér
首脑,做主张的人。《金瓶梅》第七九回:「一个亲娘舅,比不的别人,你老人家就是个都根主儿,再有谁大如你老人家的!」
《國語辭典》:独身主义(獨身主義)  拼音:dú shēn zhǔ yì
坚持终身不嫁娶的主张。如:「近几年以来,抱持独身主义的人,似乎愈来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