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因缘(因緣)  拼音:yīn yuán
1.机会。《史记。卷一○四。田叔传》:「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就是因缘了,时辰未到,要早一日,也不能够。」
2.缘分。如称夫妻婚姻结合为「因缘」。
3.佛教根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现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缘谓助缘。佛教以此说明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中论》卷一:「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4.依此、据此。《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漢語大詞典》:因缘为市(因緣爲市)
舞文弄法以谋取财利。汉书·刑法志:“姦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死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颜师古 注:“弄法而受财,若市买之交易。”
《國語辭典》:因循  拼音:yīn xún
1.遵循旧习而无所改动。《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2.敷衍慢怠。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涂中见寄〉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祗因循。」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这里傍边侧立索慇勤,怎敢道怠因循!」
3.悠游閒散。唐。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唐。韩偓 拥鼻诗:「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
4.蹉跎、延误。唐。白居易〈和微之诗。和栉沐寄道友〉诗:「因循掷白日,积渐凋朱颜。」
《國語辭典》:无因(無因)  拼音:wú yīn
1.没有原因。唐。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诗:「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红楼梦》第五八回:「或呈告无据,或举荐无因,种种不善,在在生事,也难备述。」
2.没有门路、办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只因赴选长安,流落外里,而今盘缠阙乏,无因得回乡故。」
《国语辞典》:不因  拼音:bù yīn
不因为、不由于。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二:「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元。杨讷《西游记》第一出:「不因三藏西天去,那得金经东土来。」
《國語辭典》:因而  拼音:yīn ér
1.连接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红楼梦》第六四回:「尤氏却知此事不妥,因而极力劝止。」
2.随便、马虎。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初相见呼你为学士,谨厚不因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中心日夜藏之,怎敢因而。」
《漢語大詞典》:何因
什么缘故,为什么。周书·薛善传:“时 晋公 护 执政,仪同 齐轨 语 善 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 唐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何因北归去, 淮 上对秋山。” 宋 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诗:“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國語辭典》:因此  拼音:yīn cǐ
因而、所以。《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宗旦使人上巢里,取将孩儿下来,抱归家里看养,因此命名做黄巢。」
《国语辞典》:因人  拼音:yīn rén
依靠人。《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或不召自来,或因人以济,交错纠纷,回还倚伏。」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國語辭典》:因依  拼音:yīn yī
1.相亲相倚。《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四》:「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2.原委、缘由。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不争将这尸伤彩画成图本,则合把尸状词因依例申。」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今日就开封府审问出因依,这几个流窜在边荒地。」也作「因地」。
《國語辭典》:相因  拼音:xiāng yīn
1.相当、合适。《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2.相依。唐。元稹《莺莺传》:「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
《國語辭典》:有因  拼音:yǒu yīn
1.有缘故、有来由。如:「事出有因」。
2.有道行。《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请了几个有因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庙里建醮。」
《國語辭典》:因为(因為)  拼音:yīn wèi
连词,用来提起所述的原因。《水浒传》第六三回:「因为此人性急,人皆呼他为急先锋。」《老残游记》第二回:「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
《國語辭典》:前因  拼音:qián yīn
1.事件的由来。《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
2.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皆种因于前,是为前因。相对于后果而言。
《漢語大詞典》:因心
谓亲善仁爱之心。《诗·大雅·皇矣》:“维此 王季 ,因心则友。” 毛 传:“因,亲也。” 陈奂 传疏:“因训亲,亲心即仁心。”旧唐书·孝友传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广济。” 宋 岳珂 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荐严,虽前无此比,亦不失臣子尽诚之谊。”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结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关连。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断了。」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國語辭典》:因果报应(因果報應)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系。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