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阿弥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胡语。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著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也称为「无量寿佛」。
《漢語大詞典》:南无阿弥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观无量寿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宋 苏轼 《阿弥陀佛赞》:“佛子在时百忧绕,临行一念何由了;口诵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哑子合着掌,忽然念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説话,将 张稍 从前过恶,一一説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昨天长老怕他病倒,亲自为他配药,内加三钱人参。他极其感动,双手合十,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漢語大詞典》:弥陀(彌陀)
亦作“ 弥陁 ”。 阿弥陀佛 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 释迦 、 药师 并称三尊。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愿西遇 弥陀 ,上征 兜率 。” 宋 苏轼 《绝句》之一:“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 弥陀 共一龕。”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断迷习,消尘障, 弥陁 本性原无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其实呢,罪过并不在‘老’,而在于‘卖’的,假使他在叉麻酱,念 弥陀 ,一字不写,就决不会惹青年作家的口诛笔伐。”
《國語辭典》:佛陀  拼音:fó tuó
佛教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为梵语buddha的音译。《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桓帝时,襄楷言佛陀、黄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恶杀,少嗜欲,去奢泰,尚无为。」也作「浮屠」、「浮图」、「佛驮」。
《國語辭典》:名号(名號)  拼音:míng hào
1.名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2.名声、美名。《汉书。卷八二。史丹传》:「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3.名字、称谓。《荀子。赋篇》:「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漢語大詞典》:宝林(寶林)
(1).佛教语。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七宝树林的简称。《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宝林之上,喜见叶而争开。” 许地山 《空山灵雨·七宝池上的乡思》诗:“你岂忘了这里是天堂?你岂不爱这里底宝林成行?”
(2).古代宫中女官名。隋书·后妃传序:“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新唐书·车服志:“礼衣者,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國語辭典》:佛号(佛號)  拼音:fó hào
佛的名号。《西游记》第一二回:「那一派仙音响喨,佛号喧哗。」《聊斋志异。卷三。汤公》:「公顿思惟佛能解厄,因宣佛号,才三四声,飘堕袖外。」
《漢語大詞典》:真门(真門)
本谓 阿弥陀佛 第二十愿所成就的法门。泛指通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法门。 唐 刘得仁 《冬夜与蔡校书宿无可上人院》诗:“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國語辭典》:无量寿佛(無量壽佛)  拼音:wú liàng shòu fó
佛名。即阿弥陀佛。无量寿是阿弥陀的意译。
《国语辞典》:观想念佛(观想念佛)  拼音:guān xiǎng niàn fó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修行者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形像、功德的方法。修行者可由此方法得證三昧的境界或往生净土。
《国语辞典》:观音菩萨(观音菩萨)  拼音:guān yīn pú sà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徵。参见「观世音菩萨」条。
《国语辞典》: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拼音: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佛教菩萨名。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徵,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他还会就众生的因缘,化作种种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种别称,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合计中日关于观世音的别称,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作男子,唐以后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观世音也译作「观自在」,古译作光世音,略称为「观音」。也称为「大士」、「观世音」、「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妈」、「观音大士」。
《国语辞典》: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  拼音:guān zì zài pú sà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徵。参见「观世音菩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