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吐蕃  拼音:tǔ fān
唐代时,中国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大陆地区青康藏高原。主要以农牧业为生,并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的主要外患。唐代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漢語大詞典》:本教
(1).谓农事。韩非子·亡徵:“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简本教,谓废农事也。”
(2).根本性的教育。吕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教,而事之纪也。”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 吐蕃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国语辞典》:藏文  拼音:zàng wén
藏族习用的文字。西元七世纪仿效印度的拼音字母而创,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及四个元音符号。字体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自左至右横写。
《漢語大詞典》:传号(傳號)
(1).谓子孙袭封。汉书·吴芮传:“唯 吴芮 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
(2).旧时藏族地区一种为土司、守备、土官传达号令的人。 葛颂 《党的总路线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光辉胜利》:“隶属于土司、守备、土官,并在他们直接指挥下的,尚有头人、千总、把总、管家、译字房、传号、差人和寨首(越是前者地位越高,活动范围广)。”
《國語辭典》:哈达(哈達)  拼音:hā dá
西藏、蒙古人用以敬佛或馈赠,表示恭敬和祝贺之物。为藏语kha btags的音译。为丝或绢制成的长条型丝布,有白、黄、蓝等色,传统上多为白色,代表吉祥。藏人初次见面时皆献上哈达为礼以表示恭敬。
《漢語大詞典》:剌麻
藏语的译音。或译为“剌马”、“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人、师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剌麻者,华言‘无上’也。”
《漢語大詞典》:松耳
即松耳石。藏族诗歌《颂歌·东方现出了彩虹》:“宝石里最好的是松耳,人里头最好的是共产党。”参见“ 松耳石 ”。
分類:藏族诗歌
《漢語大詞典》:松耳石
亦作“ 松尔石 ”。 一种绿色的宝石。 米双耀 《投资》:“绿如松尔石般的草原上,布满了成群的牛羊。”如:我只有一块松耳石,这是我最珍爱的宝石。
分類:绿色宝石
《漢語大詞典》:折刀
又叫“折刀儿”。能折叠嵌入刀柄内的袖珍刀具
藏族人用以防身或砍切物品的各种腰刀,多随身携带。又叫“藏刀”
《国语辞典》:藏语(藏语)  拼音:zàng yǔ
藏族的共通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其中只有安多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其复辅音声母亦最多,显然较能保留古藏语的型态。藏语句法跟缅甸语一样,将受词放在动词前,并把形容词安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漢語大詞典》:番目
旧称 西藏 的藏族官员。《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其喇嘛噶布伦一缺,於番目内挑补。”
《国语辞典》:嘉戎  拼音:jiā róng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属西部族系,一般以为是藏族之一。现居四川极西地带的靖化、懋功,亦即大小金川流域一带。操嘉戎语,多信仰喇嘛教。人口不过二千人,以耕牧为生。也称为「甲龙」。
《漢語大詞典》:剌马(剌馬)
藏语的译音。或译为“剌麻”、“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人、师傅。 元 杨瑀 山居新话:“上曰:‘曾闻用人心肝为供,果有之乎?’ 班 曰:‘闻有此説,未尝目击,问之剌马可也。’”
《漢語大詞典》:唐古特
清 代文献中对 青 藏 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 元 时蒙古人称 党项 人及其所建的 西夏 政权为 唐兀 或 唐兀惕 ,后渐用于泛称 青 藏 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 清 初曾沿用此称,作 唐古特 。今蒙古语仍称 青 藏 地区及当地藏族为 唐古特 。特,亦作“ 忒 ”。参阅《卫藏通志·部落》
《國語辭典》:土伯特  拼音:tǔ bó tè
地名。为西藏Tibet的清初音译。参见「西藏」条。也译作「图伯特」。
《漢語大詞典》:酸奶子
藏族地区的奶制食品。 朱双耀 《投资》:“ 悦西仲 来到工作队的帐篷门前,工作队长 赵峰 正在帐篷里喝酸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