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方牧  拼音:fāng mù
方伯、州牧的并称,为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晋书。卷四二。列传。王浚》:「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漢語大詞典》:臣使
以臣使之。犹统治。荀子·王霸:“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汉书·西南夷传:“ 南粤 以财物役属 夜郎 ,西至 桐师 ,然亦不能臣使也。”
分類:统治
《國語辭典》:乱民(亂民)  拼音:luàn mín
1.治理人民。《书经。说命中》:「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2.破坏社会、违法犯纪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八曰乱民之刑。」《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3.侵扰人民。《韩非子。诡使》:「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
《國語辭典》:督军(督軍)  拼音:dū jūn
1.监军或统兵的长官。
2.民国初年,各省军事长官曾称督军。
《國語辭典》:总督(總督)  拼音:zǒng dū
1.管理监督。《汉书。卷一○○。叙传下》:「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2.职官名。始置于明代,总管辖区内的文武庶政,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一省或兼管数省。也称为「制军」。
3.代表君主治理属地的官吏。如英国的香港总督。也译作「代王」。
《漢語大詞典》:远御(遠御)
统治远方。 宋 张方平 《除韩琦守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等军节度使制》:“朕光宅万邦,肇新骏命,正权纲之远御,审名器之大方。”
分類:统治远方
《國語辭典》:行走  拼音:xíng zǒu
1.走路、步行。宋。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墙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那一日大雨淋漓,路上无人行走。」
2.走动、来往。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此处有一财主,乃是马员外。他在俺家行走,也好几时了。」《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比如托一个朋友在司上行走,替他会官,拜客。」
3.清代称在京师担任非专任差事者为「行走」。如:「军机处行走」。
《國語辭典》:朝代  拼音:cháo dài
一姓帝王统治的时代。《红楼梦》第一回:「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閒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國語辭典》:崩角  拼音:bēng jiǎo
语本《书经。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后以崩角代指叩首。《聊斋志异。卷三。红玉》:「生闻,崩角在地。」
《國語辭典》:天国(天國)  拼音:tiān guó
1.基督教称上帝的国度为「天国」。如:「天国近了。」
2.理想完美的世界。如:「柏拉图式的天国,可能实现于未来吗?」
《国语辞典》:王天下  拼音:wàng tiān xià
统治天下。《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周文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
《漢語大詞典》:民下
犹下民。旧指被统治的民众。管子·国蓄:“乃今使民下相役耳。”陈书·沈君理传:“出为 吴郡 太守……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漢語大詞典》:逊国(遜國)
谓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 唐 虚中 《善卷坛》诗:“ 大舜 欲逊国,先生空敛眉。” 宋 邵雍 《洛阳怀古赋》:“明逊国则杜为人之不臣,定礼乐而一天下之政教。”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明史稿:“ 惠宗 逊国事,本在疑似之间,今 王 本力断为无,凡涉逊国之事皆为删削。”
《國語辭典》:共管  拼音:gòng guǎ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管有某一地区,彼此间以平等原则共同行使主权。
《國語辭典》:士君子  拼音:shì jūn zǐ
1.旧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士。故后以士君子称上流社会的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中之间。」唐。孔颖达。正义:「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