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在  拼音:zì zài
1.自任己意而毫无阻碍。《汉书。卷八六。王嘉传》:「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唐。韩愈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左右媵侍,常蒙假与颜色,人人莫不自在。」
2.佛教用语:(1)谓自由舒适。《法集要颂经》卷二:「除冥超神仙,善获得自在。」(2)自我决定主宰。《中论》卷四:「人在众中愧于涎出,而涎强出,不得自在,当知无我。」《金七十论。卷上》:「譬如父存时,儿不得自在。」(3)印度称创造宇宙的天神,在佛教为天神之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若谓自在更待馀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馀因故。」
《國語辭典》:自在  拼音:zì zai
舒畅、快乐而不受拘束。《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每日测字的钱,就买肉吃,吃饱了,就坐在文德桥头测字的桌子上念诗,十分自在。」
《國語辭典》:清净(清淨)  拼音:qīng jìng
1.清静不纷扰。《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红楼梦》第十回:「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往你们那是非场中闹去。」
2.清纯乾净。《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古来有生人投于中,不可作油,此水顿清净。」《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况且清净地方,如何容得俗人前来蹧蹋?」
3.佛教用语。指离恶行过失、烦恼垢染。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净。」唐。张谓〈送僧〉诗:「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國語辭典》:云雾(雲霧)  拼音:yún wù
云与雾。晋。卢谌〈赠崔温〉诗:「中原厉迅飙,山阿起云雾。」《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國語辭典》:烦恼(煩惱)  拼音:fán nǎo
烦闷而不快活。唐。白居易〈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诗:「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宋。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词:「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國語辭典》:出尘(出塵)  拼音:chū chén
超出尘俗。《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董西厢》卷四:「寻声审听,泠然出尘幽韵。」
《國語辭典》:尘劳(塵勞)  拼音:chén láo
1.泛指事务或旅途劳累。宋。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
2.烦恼。《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國語辭典》:成佛  拼音:chéng fó
佛教谓修行者證得圆满觉悟的境界。《阿育王传》卷五:「魔言:『以何因缘,我从忍辱仙人已来乃至成佛,所作恼乱,恒见慈悯而不加害?』」
《國語辭典》:尘垢(塵垢)  拼音:chén gòu
1.尘土污垢。《西游记》第三六回:「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
2.世俗。《庄子。齐物论》:「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3.比喻微末琐屑而无用的事物。《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4.污染、污损。唐。韦应物〈答令狐侍郎〉诗:「白玉虽尘垢,拂拭还光辉。」
《國語辭典》:结习(結習)  拼音:jié xí
1.积习。如:「你再结习不改的话,总有一天会自食恶果的!」
2.佛教用语。指烦恼。《维摩诘所说经。卷中》:「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國語辭典》:苦海  拼音:kǔ hǎi
1.比喻痛苦的处境。《红楼梦》第六三回:「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2.佛教用语。比喻生死轮回的三界。《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國語辭典》:头陀(頭陀)  拼音:tóu tuó
1.佛教用语。梵语dhūta的音译。指修习十二种苦行的比丘。也译作「杜多」、「杜荼」。
2.习俗上又将行脚乞食的出家人称为「头陀」。此僧人通常还保留有部分的头发。
《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國語辭典》:八正道  拼音:bā zhèng dào
佛教用语。梵语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译。指八种通往解脱的正确途径。八正道为:一、正见,具有正确的主张──四谛的见解。二、正思惟,做正确的抉择。三、正语,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谈。四、正业,清净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谋生方式。六、正精进,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随时都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念。八、正定,修习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六:「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
《國語辭典》:习气(習氣)  拼音:xí qì
1.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那些买卖人的习气,都爱要谎价,你也别竟听他们要,总要还个价儿。」
2.佛教用语。佛教瑜伽行派称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潜在力量。《瑜伽师地论》卷五三:「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國語辭典》:漏尽(漏盡)  拼音:lòu jìn
1.漏刻的水将滴尽。比喻天将破晓。如:「漏尽更残,怎奈得愁颜对月,抱影无眠。」
2.比喻老年、晚年、垂暮之年。《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3.佛教称修行人断尽烦恼的境界。
《國語辭典》:寂静(寂靜)  拼音:jí jìng
安静无声。《红楼梦》第五六回:「只见院中寂静,只有ㄚ鬟婆子诸内壸近人在窗外听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