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米派  拼音:mǐ pài
宋代山水画派别之一。为米芾所创,由他的儿子米友仁继续发展。这一画派的特点是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云烟遮掩的山水景色。有米氏云山、米家山水或米派之称。
《漢語大詞典》:派性
站在某一派别的立场上,并为谋求或维护其派别利益而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或言行等特性。《花城》1981年第5期:“看来,再忙也要坚持生活会,大家抛开职务、派性、敞开思想,像战争年代那样。”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权力使人昏迷了;派性叫人发狂了。” 邓小平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
《國語辭典》:教派  拼音:jiào pài
宗教的派别。如:「各教派虽然教义有所不同,但劝人向善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國語辭典》:中间派(中間派)  拼音:zhōng jiān pài
在两种对立的意见或派别之间,摇摆不定或保持中立的人。如:「在这场政争中,她被归类为中间派。」
《國語辭典》:异军特起(異軍特起)  拼音:yì jūn tè qǐ
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比喻突然兴起的新生力量。《清史稿。卷二五二。傅弘烈传》论曰:「弘烈异军特起,又与莽依图相失,势孤,遂困于承荫。」也作「异军突起」。
《國語辭典》:政派  拼音:zhèng pài
政治派别。
分類:政治派别
《漢語大詞典》:杂教九流(雜教九流)
太平天囯 对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派别之称呼。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诸如杂教九流,将无作有;凡属妖头鬼卒,喉舌模糊。到处尽成荆棘,无往不是陷坑。”
《漢語大詞典》:唯物主义(唯物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一般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参见“ 唯心主义 ”。
《漢語大詞典》:唯心主义(唯心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例如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参见“ 唯物主义 ”。
《漢語大詞典》:唯心主义(唯心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例如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他们可以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参见“ 唯物主义 ”。
《漢語大詞典》:唯物主义(唯物主義)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一般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参见“ 唯心主义 ”。
《漢語大詞典》:托派
“托洛茨基派”的简称。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组织反对派,宣传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严重危害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1927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1929年又被驱逐出境。1938年,托派成员在法国巴黎组织了“第四国际”(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第三国际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派四分五裂。
《國語辭典》:太平道  拼音:tài píng dào
东汉末道教派别之一。钜鹿人张角以《太平经》一书的思想为根据,组织太平道,以法术授徒,兼画符诵咒为人治病。
《國語辭典》:天台宗  拼音:tiān tái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隋僧智顗所创,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也称为「法华宗」。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五时八教判释整体佛法。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漢語大詞典》:现代评论派
文化派别。因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成员多系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不尽一致。曾因反对群众的革命斗争,受到鲁迅批判。《现代评论》于1928年底停刊后,该派随之解体。
《漢語大詞典》:贤首宗(賢首宗)
中国 佛教派别之一。其实际创始人 唐 法藏 ,字 贤首 ,通称“贤首大师”,故名。又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参见“ 华严宗 ”。
《國語辭典》:新月派  拼音:xīn yuè pài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间(西元1928~1933),在新月月刊及其相关杂志上,执笔的一群主张见解相近、气息风格类似、态度严正认真的作家而言,如徐志摩、闻一多、胡适、叶公超、梁实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