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圣意(聖意)
(1).圣人及其经典的意旨。后汉书·徐防传:“ 防 以‘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2).帝王的旨意。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钦若 曰:臣得以圣意喻 旦 ,宜无不可。”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臣奉旨集客,而 良祐 不至,是违圣意也。”《花月痕》第四六回:“还是 明经略 到京,慢慢的回转圣意,方得归结,救活了多少人。”
(3).谓神灵的启示。《汉书·儿宽传》:“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以丞嘉祀,为万世则。”
《國語辭典》:睿旨  拼音:ruì zhǐ
深远的意旨。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
《國語辭典》:先知  拼音:xiān zhī
1.预先知道。《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圣能先知亟见,而不能令卫平无言。」南朝梁。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诗:「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
2.知觉智慧比一般人高的人。《孟子。万章下》:「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3.预言家。常指宗教上能传布神意以警觉世人的人。
《漢語大詞典》:上意
君上的心意、意旨。文子·上礼:“羣臣推上意而坏常,疎骨肉而自容。”新唐书·颜真卿传:“权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 太宗 之法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巴延三:“时有上亲侍小内臣 鄂罗裡 ,人素聪黠,颇解上意。”
《漢語大詞典》:使指
(1).使用手指。比喻天子、朝廷的指挥调度。语出 汉 贾谊 《治安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朝伦孰与君材似,使指将如我病何?”
(2).谓天子、朝廷的意旨命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欲諫,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詰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宋 苏辙 《张士澄通判定州告词》:“尔昔以才敏,尝奉使指,兹予命尔佐 中山 守。”
《國語辭典》:承旨  拼音:chéng zhǐ
承接圣旨。《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漢語大詞典》:民命
(1).民众的意旨。《书·盘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宋 陈亮 《廷对策》:“二者(指君道、师道)交脩而并用,则人心有正而无邪,民命有直而无枉,治乱安危之所由以分也。”
(2).民众的生命;人命。六韬·王翼:“揔揽计谋,保全民命。” 南朝 梁 沈约 《授蔡法度廷尉制》:“民命所悬,繫乎三尺。止杀除残,寔由乎此。”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 孟子 之意皆欲其轻土地而重民命也。 巡远 虽忠义乃能以三万口而博一城,城终不可守,其得为仁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清 高旭 《甘肃大旱感赋》诗:“官心狠豺狼,民命贱鷄狗。”
(3).指主宰民命之君。书·多士:“今我曷敢多誥,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 孔 传:“我惟大下汝四国民命,谓诛 管 、 蔡 、 商 、 奄 之君。”
(4).人民的生活,生计。三国志·魏志·辛毗传:“﹝方今二 袁 ﹞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况今兵荒相继,民命不堪,流莩满路,伤心怵目。”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建都:“ 江 南之民命竭於输輓,大府之金钱糜於河道,皆都 燕 之为害也。”
《漢語大詞典》:精意
(1).专心一意;诚意。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 宋 陆游 《书愤》诗:“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2).精深的意旨。 唐 韦应物 《石鼓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荀鹤》:“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然务为穷理尽性之学,真知文之精意,而未尝专用力,故简洁涵畜,不及 惜抱 。”
(3).犹精神。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喘息奔衝,精意牢落。” 清 刘大櫆 《再与左君书》:“ 尧 、 舜 、 禹 、 周 、 孔子 固在也,其精意流於上下,并日月,贯鬼神。”
《國語辭典》:顺天(順天)  拼音:shùn tiān
1.遵循天道。《易经。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
2.地名。明代设置的旧府,今北平市为其旧治。
《國語辭典》:寓意  拼音:yù yì
寄托隐含的意旨。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颂赞》:「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渊明之诗,皆适然寓意,而不留于物,如悠然见南山。」
《漢語大詞典》:真味
(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
(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 宋 朱熹 《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
(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清 曹庭栋 《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漢語大詞典》:微旨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沈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國語辭典》:迎合  拼音:yíng hé
1.逢迎,揣测人意而投其所好。《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三十六。肃宗至德二年》:「于承平之日,无一言以规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苟容,以窃富贵。」《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魏总办实在看不过,无奈深晓得这位抚台的意思,正显得他能吃苦,并非自己不愿供给,他今要迎合他的意思,只得如此。」
2.会合。《南齐书。卷二六。陈显达传》:「申司州志节坚明,分见迎合,总勒偏率,殿我而进。」
《漢語大詞典》:深旨
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传:“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 唐 姚合 《听僧云端讲经》诗:“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焉。”
分類:深刻意旨
《國語辭典》:法意  拼音:fǎ yì
1.法律的精义,或立法的精神。
2.书名,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著作,于西元1748年出版,由严复翻译为《法意》(西元1909),现译为《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该书认为法律会因社会习俗、文明与自然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书中亦将政治体系分成专制、君主与共和三种,其支撑的原则分别为:对统治者之恐惧、热爱荣誉与崇尚德性。此书后世的评价不一,有学者视之为法国与美国分权制衡政治的思想泉源,亦有学者认为该书仍主张精英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