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异趣(異趣)  拼音:yì qù
1.不同的志趣。唐。韩愈〈感春〉诗四首之四:「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2.奇趣、妙趣。唐。张怀瓘《书断。卷一。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3.不同的趋向。《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國語辭典》:中旨  拼音:zhōng zhǐ
1.皇帝的谕旨。唐。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國語辭典》:明降  拼音:míng jiàng
1.明白指出。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欲待对官人说个明降,又恐怕肉身人道我荒唐。」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这里自斟量,则俺那官人要个明降,这杀人的要见伤,做贼的要见赃,犯奸的要见双。」
2.圣旨。《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待我申请朝廷,讨个明降,免你死罪。」
《漢語大詞典》:上旨
亦作“ 上指 ”。 君上的意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史记·酷吏列传:“﹝ 张汤 ﹞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銖钱,笼天下盐铁。”后汉书·宋均传:“每有駮议,多合上旨。”宋书·礼志二:“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分類:君上意旨
《漢語大詞典》:词旨(詞旨)
言辞意旨。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四六用经史全语,必须词旨相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韩愈 《原道》,貌为正论,亦儒家之功臣歟!顾词旨不属,语迫气促,支离而为之,若未完篇也者。”
分類:辞意意旨
《國語辭典》:同意  拼音:tóng yì
1.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
2.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
3.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國語辭典》:台旨(臺旨)  拼音:tái zhǐ
对长官、上司所下命令的敬称。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因为杨衙内妄奏不实,奉上司台旨,著小官亲身体察。」
《漢語大詞典》:言意
(1).言语和意旨。《关尹子·九药》:“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区区至心,谨復言意。”
《國語辭典》:神意  拼音:shén yì
1.神情、意志。《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陈禅》:「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红楼梦》第五六回:「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
2.神明的意志。如:「歹徒谎称神意骗人钱财。」
《漢語大詞典》:承志
(1).迎合意旨。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 南朝 梁 刘孝绰 《司空安成康王碑铭》:“ 卜商 有问,是谓色难;承志望颜,在公斯易。”
(2).继承大志。《韩诗外传》卷十:“故 大王 、 太伯 、 王季 ,可谓见始知终而承志矣。”
《漢語大詞典》:睿意
圣明的意旨;皇帝的意思。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於是伏望陛下断自睿意,詔有司於西郊备礼致祭,陛下出次素服,西向举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应制题梅诗曰:‘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胡儿冻死 长城 下,谁信 江 南别有春。’睿意极眷赏之。”
《漢語大詞典》:含德
(1).谓隐匿意旨,秘不宣旨。《书·盘庚上》:“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曾运乾 正读:“惟汝含德者,汝自匿厥指也。”
(2).怀藏道德。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淮南子·本经训》:“今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説,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含德之至,莫踰於道;亲己之切,无重於身。”
《國語辭典》:承意  拼音:chéng yì
承受旨意。《文选。傅毅。舞赋》:「迟速承意,控御缓急。」《文选。张协。七命》:「芳旨万选,承意代奏。」
《漢語大詞典》:的意
真实的意旨。 唐 常达 《山居》诗之二:“更堪论的意,林下笋新生。”景德传灯录·水老和尚:“ 洪水水老和尚 初问 马祖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祖 乃当胷蹋倒,师大悟。”
分類:真实意旨
《漢語大詞典》:阿意
迎合他人的意旨。史记·蒙恬列传论:“而 恬 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諫……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齐武帝 崩, 明帝 作相,诛锄异己, 季直 不能阿意, 明帝 颇忌之。” 宋 朱松 《寄陈陷元》诗:“效尤起媮心,阿意增美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