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义趣(義趣)  拼音:yì qù
义理旨趣。唐。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经文甚详,此记不载,今但载大师僧行佛事,与建幢义趣而已。」
《國語辭典》:圣地(聖地)  拼音:shèng dì
教徒对其创教者出生地、葬地或悟道地的尊称。如耶路撒冷、麦加等。
《國語辭典》:同义(同義)  拼音:tóng yì
1.意义相同。如:「《尔雅》一书,凡同义之字皆罗列一处。」
2.仁义相同。《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帝者同气,王者同义。」汉。王充《论衡。齐世》:「临淮许君叔亦养兄孤子,岁仓卒之时,饿其亲子,活兄之子,与子明同义。」
《漢語大詞典》:本用
(1).本来的用途。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夫文字之兴,肇始易绳。迹其本用,原以治百官,察万民,岂有空言无因而为一文者乎?”
(2).修辞学术语。指用词的本来意义。与特用相对。
《國語辭典》:内容(內容)  拼音:nèi róng
1.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相对于形式而言。如:「这份合约的内容请务必遵循。」
2.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所含的意义或精神。相对于形式、技巧而言。如:「这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漢語大詞典》:浅事(淺事)
小事;意义不大的事。《穀梁传·成公八年》:“ 卫 人来媵。媵,浅事也,不志。”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大夫轻身以亲浅事,而专命以抗王侯。” 明 方孝孺 《与王修德书》:“夫文辞於学者至为浅事,以道言之,正不必求其新奇。”
《國語辭典》:释义(釋義)  拼音:shì yì
1.解释文义。汉。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
2.佛教的思想。《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纪》:「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漢語大詞典》:五易
(1).谓水的形、色、响、态、味五种变化。子华子·大道:“是故方员曲折,湛於所遇而形易矣;青黄亦白,湛於所受而色易矣;砰訇淙射,湛於所阂而响易矣;洄洑浟溶,湛於所以容,而态易矣;醎淡芳奥,湛於所以染,而味易矣。凡此五易者,非水性也,而水之所以为性者则然也。”
(2).谓汉字字体在历史上的五次变化。 唐 韦续 《五十六种书法序》:“字有五易: 苍頡 变古文, 史籀 製大篆, 李斯 製小篆, 程邈 製隶书, 汉代 作章草是也。”
(3).谓以“易”名,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义。 清 毛奇龄 《〈仲氏易〉序》:“仲氏者,予仲兄 与三 ,其言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易者,何也?一曰变易,谓阳变阴,阴变阳也;二曰交易,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此两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祇 伏羲氏 之易也。是何也?则以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也。画卦重卦, 伏羲 之事也。若夫三易,则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
《國語辭典》:别义(別義)  拼音:bié yì
1.一个词除常用的意义以外的意义。多指不常用的词义。
2.其他的意思。如:「此言并无别义,请别误会。」
《漢語大詞典》:通训(通訓)
(1).普遍的训诫。《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公叔 列国之倍臣,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不忘仁义,古今以为通训,书籍以为美谈。”
(2).训诂学名词。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如“庸”字训“用”,训“常”,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用”就是通训。
《國語辭典》:真义(真義)  拼音:zhēn yì
真正的意义。如:「学术论文必须熟读,才能了解其中的真义。」
《漢語大詞典》:申义(申義)
阐明意义。《书序》:“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 孔颖达 疏:“要文无不解,是申义也。”
分類:阐明意义
《漢語大詞典》:析义(析義)
陶潜 《移居》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遂以“析义”谓分析说明文章意义。如 清 林云铭 著有《古文析义》
《國語辭典》:易字  拼音:yì zì
训诂学上指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字义。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漢語大詞典》:元旨
本来的意义。 明 宋濂 《荥阳县男朱公墓志铭》:“凡天官、地理、卜筮、医药之属,咸究其元旨。”
分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