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继体(繼體)  拼音:jì tǐ
嗣位、继承王位。《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汉书。卷八六。师丹传》:「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
《國語辭典》:嗣服  拼音:sì fú
继行祖先的志业。《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南朝宋。王韶之 宋宗庙登歌。相国掾府君歌:「显允皇祖,昭是嗣服。」
《國語辭典》:璇玑(璇璣)  拼音:xuán jī
1.古时测量天文的仪器。也作「璿玑」。
2.北斗魁的第一星至第四星。
《國語辭典》:璇玑图(璇璣圖)  拼音:xuán jī tú
晋时窦滔任秦州刺史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于是在锦上织回文诗二百馀首,纵横反覆,皆成诗篇,称为「璇玑图」。见《晋书。卷九六。列女传。窦滔妻苏氏传》。
《漢語大詞典》:旒扆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 唐 姚崇 《于知微碑》:“朝庭称叹,声闻旒扆。” 唐 张说 《姚崇神道碑铭》:“上惻旒扆,旁悲路衢。” 唐 陆龟蒙 《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诗:“新春旒扆御翬轩,海内初传涣汗恩。”
(2).借称帝位。旧唐书·高宗纪论:“大帝往在藩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
《国语辞典》:称帝(称帝)  拼音:chēng dì
登基、即帝位。《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却说袁术暗有称帝之心,乃回书推托不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后来高宗南渡称帝,改号建炎。」
《國語辭典》:鸿图(鴻圖)  拼音:hóng tú
1.远大的基业。多指帝业。《宋史。卷七○。律历志三》:「鸿图既建,五纬聚于奎躔,而镇星是主。」
2.远大的计画。如:「祝你鸿图大展。」也作「宏图」。
《漢語大詞典》:玉床(玉牀)
(1).玉制或饰玉的床。尸子卷下:“ 桀 为璇室瑶臺,象廊玉牀。”《淮南子·本经训》:“帝有 桀 紂 ,为琁室、瑶臺、象廓、玉牀。” 高诱 注:“以玉为牀。”《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十五》:“珍簟鏤玉牀,繾綣任怀适。” 元 岑安卿 《题太真春睡图》诗:“玉牀腻滑芙蓉展,水沉烟裊金屏暖。”
(2).指天床星。古代以为此星主帝位。星倾则天子不安,失位。见《星经》卷上。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 羲 璧。”新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玉牀摇,帝座不安。 晋 得岁,真人将兴,安天下之乱者,其在公乎!”
(3).指朱砂矿床。 宋 苏轼 《观张师正所蓄辰砂》诗:“漫説玉牀收箭鏃,何曾金鼎识刀圭。” 宋 陆游 《玉京行》:“絳陵朱儿朝吐光,森然箭鏃攒玉牀。”
《國語辭典》:劝进(勸進)  拼音:quàn jìn
1.劝导鼓励,促成某事的进行。《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几上下同心,劝进农业,安元元焉。」
2.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晋史。卷六二。刘琨传》:「元帝称制江左,琨乃令长史温峤劝进,于是河朔征镇夷夏一百八十人连名上表。」
《漢語大詞典》:劝进表(勸進表)
魏 晋 六朝 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 曹丕 代 汉 ,侍中 刘廙 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如 晋愍帝 为 刘曜 所杀, 刘琨 等即联名上表 琅邪王 司马睿 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國語辭典》:天纲(天綱)  拼音:tiān gāng
1.国家的纲纪。指王法。《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
2.星官名。由一颗星组成,属室宿,在西方属南鱼座。《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北落西南一星曰天纲,主武帐。」
《漢語大詞典》:大策
(1).重大的谋略、决策。《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 南阳 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北齐书·娄昭传:“ 神武 将出 信都 , 昭 赞成大策,即以为中军大都督。”
(2).特指立太子、定帝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窃观今日事体,莫如早决大策,以安人心。垂帘之事,止可行之旬浹,久则不可。”
《漢語大詞典》:五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國語辭典》:五行  拼音: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万物运行变化,形成各种现象。《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孔子家语。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國語辭典》:九五  拼音:jiǔ wǔ
九,阳数,《易经》中以⚊表示。五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比喻君位。《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漢語大詞典》:天统(天統)
(1).“三统”之一。 周 正建子,称天统。《礼记·檀弓上》“ 周 人尚赤” 郑玄 注“以建子之月为正” 唐 孔颖达 疏:“建子之月为正者,谓之天统。”
(2).称建子之月。 宋 苏轼 《贺邻帅及监司冬至启》:“月临天统,首冠於三正。”
(3).天之统绪;天之正统。史记·高祖本纪论:“故 汉 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汉书·高帝纪赞:“ 汉 承 尧 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唐 王维 《上张令公》诗:“天统知 尧 后,王章笑 鲁 初。”
(4).指皇统,帝位。宋书·殷景仁传:“奉天统者,每屈情以申志。” 宋 王安石 《笏记》:“伏惟皇帝陛下,绍膺天统,遵养圣功,旁招俊良,横及疏贱。”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四时乐时雍,圣主垂衣御天统。”
(5).犹天道,天理。《后汉书·郎顗传》:“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不用之,则逆天统、违人望。逆天统则灾眚降,违人望则化不行。”
《漢語大詞典》:高辛
帝喾 初受封于 辛 ,后即帝位,号 高辛氏 。《楚辞·离骚》:“凤皇既受詒兮,恐 高辛 之先我。”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輦路归来闻好语,共惊 尧 顙类 高辛 。”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國語辭典》:上位  拼音:shàng wèi
1.高位、高官。《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战国策。齐策四》:「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2.上座,贵客座位。汉。刘向《新序。卷一。杂事第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
《漢語大詞典》:灵命(靈命)
(1).上天或神灵的意志。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灵命藴川瀆,帝宝伏篇图。”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杳杳灵命,茫茫天秩,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宋 徐铉 稽神录·陆洎:“有一紫衣秉笏,取书宣云:‘ 洎 三世为人,皆行慈孝,功成业就,宜授此官’……﹝ 洎 ﹞奄然遂寤,灵命已定,不可改矣。”
(2).犹天命。借指帝位。《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会上天降怒,姦恶自亡,社稷危而復安,灵命坠而復构。”旧唐书·孝友传·宋兴贵:“朕恭膺灵命,抚临四海。”
(3).生灵,生命。云笈七籤卷三五:“此乃清泠调和有道之气,故能生成灵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