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8,分4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不问
试问
借问
为问
学问
问讯
问津
相问
休问
问天
问字
或问
问学
问安
问道
《國語辭典》:不问(不問)  拼音:bù wèn
不计较,不管。宋。岳飞题新淦古寺壁〉诗:「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三国演义》第八回:「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
《國語辭典》:试问(試問)  拼音:shì wèn
请问,为怀疑之词。如:「试问古今人能免此陋习否?」
《國語辭典》:借问(借問)  拼音:jiè wèn
1.询问。《宋书。卷八七。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唐。任华 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
2.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唐。崔颢 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五教头吗?』」
3.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渊明〈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分类字锦》:为问(为问)
杜甫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诗 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
分类:为问通用
《國語辭典》:学问(學問)  拼音:xué wèn
1.求学所得的知识。《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红楼梦》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誇呢。」
2.学与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求其放心》:「夫仁与义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3.道理。如:「这件事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國語辭典》:问讯(問訊)  拼音:wèn xùn
1.询问。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问候。《后汉书。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清河孝王庆传》:「庆多被病,或时不安,帝朝夕问讯,进膳药。」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诗:「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3.佛教徒合掌问候的礼节。《敕修百丈清规》卷六:「问讯开示毕,众散,归寮药石。」《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连忙收掩经卷,立起身向前问讯。」也作「闷信」。
《國語辭典》:问津(問津)  拼音:wèn jīn
1.津,渡口。问津指询问渡口的所在。《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探询、洽问。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果然渐渐的有人问津,后来声名一天大似一天,买新书的都要到开通书店。」
《漢語大詞典》:相问(相問)
(1).互相赠送。礼记·杂记下:“相问也,既封而退。” 郑玄 注:“相问,尝相惠遗也。”国语·吴语:“王乃之坛列,鼓而行之,至於军,斩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以环瑱通相问也。’” 韦昭 注:“问,遗也。通,行赂以乱军。”
(2).询问,质问。《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厮一定强不过我!且慢慢地相问他。”
《漢語大詞典》:休问(休問)
(1).佳讯。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既济 南海 ,与领守 儿孝德 相见,知足下忠义奋发,整飭元戎,西迎大驾,巡省中岳。承此休问,且悲且憙。”
(2).好的声誉。 唐 柳宗元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有 范氏传真 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宰相闻之,用以为是职,在门下,甚获休问。”
分類:声誉
《漢語大詞典》:问天(問天)
谓心有委屈而诉问于天。 汉 王逸 《〈楚辞·天问〉序》:“《天问》者, 屈原 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一:“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分類:委屈
《國語辭典》:问字(問字)  拼音:wèn zì
汉朝时,刘棻尝从扬雄学作奇字。见《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后以问字比喻向人请教学问。宋。陆游 小园诗:「客因问字来携酒,僧趁分题就赋诗。」
《漢語大詞典》:或问(或問)
文体的一种。用问答体以说明论点。多用于书名。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一·四书或问》:“四书或问三十九卷, 宋 朱子 撰。 朱子 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復以诸家之説纷错不一,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
《漢語大詞典》:问学(問學)
(1).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郑玄 注:“问学,学诚者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 明 宋濂 《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府君为儿时,重迟不戏,潜心於问学,及壮,益孳孳自治。”
(2).犹学问。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试将此酒反观我,胸中问学当日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 用修 自以工考订饶问学,而 仲弘 、 天挺 ,屡以无辜遭剧詆,不亦寃哉。” 吴佐清 《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俾国家商民均获利益论》:“鯫生问学素陋,闻见不多,拉杂成篇,不知有当於万一否。”
《國語辭典》:问安(問安)  拼音:wèn ān
问候起居安好。《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见其勤,旦日问安,色必怡。」《儒林外史》第二○回:「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
《漢語大詞典》:问道(問道)
(1).请教道理、道术。晏子春秋·问上十一:“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盖闻帝之元储,必入太学,承师问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钓,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问道不告,杀之。”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当乘云驭龙,问道 崆峒 。”
(2).犹问路。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结束整齐,一直问道 徐 家来。”
(3).问,询问。道,语助词。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俺孩儿未经满月,蚤问道我十数遭,今日个浪包娄到公庭混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