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7,分6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遗迹
无遗
不遗
遗恨
遗爱
遗风
遗民
遗书
遗书
遗文
遗像
拾遗
遗编
遗踪
遗老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漢語大詞典》:无遗(無遺)
没有脱漏或馀留。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兼爱而亲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从事胜任矣,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此亦春秋之义,善无遗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明年, 懿宗 崩。京兆尹 薛逢 毁之(佛骨)无遗。” 周恩来 《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报告》:“ 美国 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已经遭到可耻的失败,它的侵略实质已经暴露无遗。”
分類:无遗脱漏
《国语辞典》:不遗(不遗)  拼音:bù yí
1.不弃。晋。张协〈七命〉:「大夫不遗,来萃荒外,虽在不敏,敬听嘉话。」
2.不留。如:「不遗馀力」。
3.不漏。《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黄太尊坐好隔壁房间,早又听了一字不遗。」
《國語辭典》:遗恨(遺恨)  拼音:yí hèn
馀恨。《后汉书。卷一五。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唐。杜甫八阵图〉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國語辭典》:遗爱(遺愛)  拼音:yí ài
把德惠遗留给后代。多指有德政的人而言。《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汉书。卷一○○。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
《國語辭典》:遗风(遺風)  拼音:yí fēng
1.前代遗留的风气或前人遗留的风范。《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红楼梦》第三回:「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
2.良驹、千里马。《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乘遗风,射游骐。」颜师古注引张揖曰:「遗风,千里马也。」
《國語辭典》:遗民(遺民)  拼音:yí mín
1.遭遗弃的百姓。《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
2.改朝易代后的前朝百姓。《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國語辭典》:遗书(遺書)  拼音:yí shū
1.前代散逸的书。《汉书。卷三○。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2.前人遗著,由后人替他刊行的,称为「遗书」。如船山遗书、章氏遗书。
3.死者所遗留的文字。《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将及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
4.留下书信。如:「遗书出走」。
《國語辭典》:遗书(遺書)  拼音:wèi shū
寄信给人。《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备当遗书于曹操,劝令解和。」
《漢語大詞典》:遗文(遺文)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 墨 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 惠王 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虽有益世之书,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 唐 元结 《〈箧中集〉序》:“已长逝者遗文散失,方祖师者不见近作。” 宋 苏轼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没追和其韵》:“遗文付来哲,后事待诸友。”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 韦素园 ﹞病殁于 北平 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
(2).散逸的诗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文宗 时, 郑覃 侍讲禁中,以经籍道丧,屡以为言。詔令祕阁,搜访遗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条文、礼乐制度。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至於举贤良,崇孝弟,明考课,虽宇内初辑,然庶政大体,弥纶备具,遗文故事,施於后世,皆可为法。” 宋 蔡襄 《明礼》:“冠婚丧葬,礼之大者,冠礼今不復议,婚礼无復有古之遗文。”
《國語辭典》:遗像(遺像)  拼音:yí xiàng
1.死者生前的照片或肖像。如:「国父遗像」。《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2.当物体移去或闭眼时,物像仍存在瞬间的现象。也称为「后像」。
《國語辭典》:拾遗(拾遺)  拼音:shí yí
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遗编(遺編)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旷代殊徽音。” 清 杜浚 《咏史得谢皋》:“所以 晞髮翁 ,遗编灿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诸侯;中使驱车,访遗编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顷余有志於先朝文献,欲勒为一书,所至輒访求遗编,颇畧具。”
(3).释卷;放下书籍。 明 袁宏道 《送叶使君还朝序》:“虽纷庞业杂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遗编。”
《國語辭典》:遗踪(遺蹤)  拼音:yí zōng
遗留下来的踪迹。宋。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分類:遗迹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國語辭典》:遗老(遺老)  拼音:yí lǎo
1.更历世事的野老。《史记。卷九五。樊哙等传》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
2.先帝的旧臣。《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
3.前一朝代的旧臣。《晋书。卷八二。徐广传》:「君为宋朝佐命,吾乃晋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