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失  拼音:bù shī
不丧失、不遗落、不违背。《礼记。礼运》:「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
《国语辞典》:不恨  拼音:bù hèn
不遗憾、不抱恨。《三国演义》第四回:「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吾今日上报父仇,下为万民除害,虽死不恨矣。」
《漢語大詞典》:无失(無失)
(1).没有失误。老子:“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立成数以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无失矣。”
(2).不遗漏。《文献通考·经籍十三》:“顾读者不深考其间,虽或有得於此者,而又不能无失於彼。”
(3).没有损失。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次夜,果有偷匿后园竹中,知有备,无失。”
(4).佛教指酒戒五神之一。法苑珠林卷一○五:“饮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
《國語辭典》:不弃(不棄)  拼音:bù qì
1.不丢弃。《新唐书。卷二一三。藩镇淄青横海列传。程日华》:「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豪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里语徵实。卷上。一字徵实》引《避暑录话》:「晏元献平居不弃一纸,虽封皮亦十百为沓。」
2.不厌恶、不嫌弃。《三国演义》第三回:「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便做道我侄不弃,侄媳妇定嫌憎的。」
《漢語大詞典》:靡遗(靡遺)
(1).“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晋 刘毅 《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2).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 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清史稿·选举志二:“凡 中国 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漢語大詞典》:积众(積衆)
谓不遗细小,积少成多。 宋 欧阳修 《祭先河而后海赋》:“ 河 必居首,取发源而肇兹;海不自大,由积众以成。”
《國語辭典》:永志不忘(永誌不忘)  拼音:yǒng zhì bù wàng
终生谨记,不会忘怀。如:「您再造之恩,在下永志不忘。」
《國語辭典》:纤悉无遗(纖悉無遺)  拼音:xiān xī wú yí
形容非常详尽,连最微小的部分都没有遗漏。唐。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铭。序〉:「自婴疾至于捐馆,谭笑言语,宴居自若,口占理命,纤悉无遗。」《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厅上下电气灯点的雪亮,望到地下去,纤悉无遗。」也作「纤芥不遗」。
《国语辞典》:不虚此生(不虚此生)  拼音:bù xū cǐ shēng
这辈子的生命不枉然虚度。表示人生有所满足而不遗憾。如:「能够结交你们这几位重义气的朋友,真是不虚此生。」
《國語辭典》:积铢累寸(積銖累寸)  拼音:jī zhū lěi cùn
铢,小钱。寸,长度的小单位。积铢累寸比喻从小处累积起。如:「积铢累寸可以存得一笔可观的款项。」也作「铢积寸累」。
《國語辭典》:疏而不漏  拼音:shū ér bù lòu
语本《老子》第七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以疏而不漏比喻法网虽宽大松散,但绝不会让犯罪者逃脱。《北史。卷九四。高丽列传》:「暨箕子避地朝鲜,始有八条之禁,疏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绝。」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三三出:「天网疏而不漏,张敏这厮呵!你为人太不悛,从前作过,赦后结冤,万剐凌迟谁见怜!」亦指内容简要却不遗漏。《隋书。卷一八。律历志下》:「疏而不漏,纲要克举。」唐。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