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遗留(遺留)  拼音:yí liú
遗下、留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你父亲临终时节,遗留与我一纸合同文书,应有家私田产,都在这文书上。」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國語辭典》:孑遗(孑遺)  拼音:jié yí
残留、独存。《诗经。大雅。云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四川经张献忠之乱,孑遗者百无一二,耕种皆三江、湖广流寓之人。」
《國語辭典》:贻厥(貽厥)  拼音:yí jué
流传、遗留。《书经。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后人当作歇后语用,称子孙为「贻厥」。《南史。卷二五。到彦之传》:「后溉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曰:『得无贻厥之力乎?』」也作「诒厥」。
《漢語大詞典》:慭遗(憖遺)
亦作“慗遗”。
(1).愿意留下。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丘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愸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史记·孔子世家作“愸遗”。后以“愸遗”或“天不愸遗”作为哀悼老臣之辞。《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憗遗,歼良奄及。” 宋 秦观 《曾子固哀词》:“天不憖遗一老兮,固縉绅之所伤。” 清 黄宗羲 《祭冯韡卿文》:“天不憖遗,彤轩遂扃。”
(2).特指前代留下的元老。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乘之周麾,徧劳憖遗。”
(3).泛指遗弃;遗留。 清 潘耒 《戴南枝传》:“先师既憗遗孤孙,族党无相关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地方自治之亟》:“然亦盍思夫吾族自治之能力,绵绵延延,经二千餘年专制政体之摧残剥蚀,而憖遗一线者,固重赖此宗法之制也乎?” 章炳麟 《文学总略》:“有韵文中既録 汉祖 《大风》之曲,即《古诗十九首》亦皆入选,而 汉 晋 乐府,反有憖遗,是其于韵文也,亦予以节奏低卬为主,独取文采斐然,足燿观览,又失韵文之本矣。”
《漢語大詞典》:遗余(遺餘)
剩馀;遗留。后汉书·郭伋传:“赐宅一区,及帷帐钱穀,以充其家, 伋 輒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餘。” 唐 元稹 《唐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十月十二日 錡 就擒,从乱者无遗餘。” 元 姚燧 《颍州万户邸公神道碑》:“从战万里,清楚以 吴 ,归抚其躯,矢石遗餘。” 清 焦袁熹 《杂诗》:“旧业无遗餘,生意久夭枉。”
分類:剩馀遗留
《漢語大詞典》:剩遗(賸遺)
馀剩;遗留。 清世宗 《〈御制语录〉后序》:“古人语句,专为开人迷云,后人选辑,专为垂诸久远;今乃挨门逐户,拾取賸遗……一家强收一物入笼中,更有夸曰秉公,何庸愚之甚也。” 清 全祖望 《通判知山东堂邑县事张府君行状》:“竟内自正供外尚有餘税,其上之布政者十三,而司牧多自润焉,君随所得缴之,罔賸遗者。”
分類:遗留
《漢語大詞典》:迷留
犹遗留。《醒世姻缘传》第三四回:“若説常有人家起楼盖屋,穿井打墙,成窖的掘出金银钱钞,这其实又无失主,不知何年何月何代何朝迷留到此。”
分類:遗留
《漢語大詞典》:遗残(遺殘)
遗留;剩留。 唐 高适 《东平留赠狄司马》诗:“练兵日精鋭,杀敌无遗残。”
分類:遗留
《漢語大詞典》:遗存(遺存)
(1).遗留;留存。《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顾旧要於遗存,得十一於千百。” 李善 注:“遗,餘也。言顾久要於遗存之中,得十一於千百之内。”《说唐》第十回:“贤人,你丈夫既然亡过,遗存寡妇孤儿。”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这种弃尸的风俗在作当时好像还有些遗存。”
(2).指保存下来的前代遗迹或遗物。晋书·律历志上:“然徒捃採遗存,以成一时之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最近,在 湖南 澧县 等地又发现了属于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当代》1984年第3期:“本市东南方,有一处银波浩淼的巨大的古代湖泊遗存,那是一座盐湖。”
《漢語大詞典》:贻留(貽留)
遗留。 清 鲁一同 《正统论》:“以 高宗 、 孝宗 之扰攘偏安进之为正,论正则 高 孝 不足,论统则 高 孝 之统,即 太祖 、 太宗 之所貽留也。”
分類:遗留
《國語辭典》:踪迹(蹤跡)  拼音:zōng jī
1.足迹、行踪。唐。于武陵〈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诗:「一别无消息,水南踪迹稀。」《红楼梦》第七三回:「打著灯笼,各处搜寻,并无踪迹。」
2.追踪找寻。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二。二富室疏财》:「刘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踪迹之,果有州民麻氏,其富三世。」《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就在庙里打了中火,遣人四下踪迹县尉,并无的信。」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國語辭典》:遗爱(遺愛)  拼音:yí ài
把德惠遗留给后代。多指有德政的人而言。《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汉书。卷一○○。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
《國語辭典》:遗风(遺風)  拼音:yí fēng
1.前代遗留的风气或前人遗留的风范。《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红楼梦》第三回:「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
2.良驹、千里马。《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乘遗风,射游骐。」颜师古注引张揖曰:「遗风,千里马也。」
《國語辭典》:世业(世業)  拼音:shì yè
1.世代相传的事业。汉。班固〈幽通赋〉:「岂荼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2.先代所遗留的产业、财产。《南史。卷三二。列传。张邵》:「箪食瓢饮,不觉不乐。但世业清贫,人生多待。」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诗:「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3.当今世上的事务。《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