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踪迹(蹤蹟)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彻底(徹底)
(1).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作酱法:“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 唐 马戴 《边将》诗:“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朱子语类卷十九:“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丝毫苟且为人之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歷来的督抚难道都是睡着的,何以不彻底根查一次?” 巴金 《秋》四三:“他们说前回分家不彻底,原是三爸有私心。”
(2).形容水清见底。 唐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宋 杨万里 《谢曹宗臣惠〈双溪集〉》诗:“两处 双溪 清彻底,二子诗句清於溪。”《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碧澄澄,凝一万顷彻底琉璃;青娜娜,列三百面交加翡翠。” 郁达夫 《逃走》:“一条清澄彻底的江水,直泻下来。”
《漢語大詞典》:世业(世業)
(1).先人的事业、功绩。文选·班固〈幽通赋〉:“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己安静长思,不欲毁絶先人之功跡,日月不居,忽復远大。” 唐 元结 《自释》:“世业载国史,世系在家牒。”
(2).世代相传的事业或职业。汉书·叙传上:“方今雄桀带州城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买烟印号:“ 黄山 张虔原 、 高景修 ,皆起灶作煤製墨为世业,其用远烟、鱼胶所製,佳者不减 沈珪 。”
(3).祖先所遗留的产业。南史·张融传:“簞食瓢饮,不觉不乐。但世业清贫,人生多待。”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六出:“祖无世业,全没衣装。”《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王安石 道他党护,因説道:‘官职乃朝廷的恩荣,又不是你的世业,怎么将来赎罪?’” 郁达夫 《秋夜怀人》诗之二:“年荒世业空如洗,不奈江南 庾子 哀。”
(4).指世业田。亦称永业田。 北魏 以后实行的一种田制,世代承耕,永不收授。魏书·食货志六:“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旧唐书·食货志上:“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5).犹世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於东,以共济世业。” 胡三省 注:“世业,犹言世事也。”
《漢語大詞典》:素业(素業)
(1).清白的操守。三国志·魏志·徐邈胡质等传论:“ 徐邈 清尚弘通, 胡质 素业贞粹……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晋书·陆纳传:“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秽我素业耶!” 唐 刘长卿 《哭陈歙州》诗:“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
(2).先世所遗之业。旧时多指儒业。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门无富贵,易农而仕。”隋书·张煚传:“ 周 代公卿,类多武将,唯 羡 以素业自通,甚为当时所重。”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惟当寻素业,归卧守荆柴。”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将死之鸣:“家世素业,不可輒废。吾家以读书相传,业之贵者也。”
(3).犹本业。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坚壁清野’是兵家言,兵家非我的素业,所以这话不是从兵家得来,乃是从别的书上看来,或社会上听来的。”
《漢語大詞典》:所遗(所遺)
(1).遗漏。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
(2).遗弃。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臣闻世之所遗,未为非寳。”
(3).遗失物。 宋 洪迈 《夷坚支丁志·夏巨源》:“点检勅誥文书,遗其一……既而僕从 饶州 来,持所遗至。”
《漢語大詞典》:先畴(先疇)
先人所遗的田地。文选·班固〈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吕延济 注:“先畴,先人畎亩。” 唐 张说 《东都酺宴》诗序:“朝荣旧德之序,野赖先畴之业。”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嘉蔬名木本先畴,海志山经成外史。”
《漢語大詞典》:蜡花(蠟花)
(1).蜡烛燃点时,烛心结成的花状物。 唐 李商隐 《独居有怀》诗:“蜡花长递泪,筝柱镇移心。” 清 吴镐 《解连环·寄情》套曲:“频将蜡花轻剪,休认是词坛击鉢,刻烛忘倦。”红楼梦第一一一回:“那灯也没人夹蜡花儿,漆黑怪怕的,我没进去。”
(2).蜡虫在树上所遗的白蜡。格致镜原卷五十引 明 王象晋 《群芳谱》:“凡採蜡树上如凝霜,谓之蜡花。”
《漢語大詞典》:太妃
(1). 三国 魏 以来尊称诸王之母为太妃。晋书·汝南王亮传:“太妃,尝有小疾,祓於 洛水 。”旧唐书·宪宗纪上:“甲子, 郇王 母 王昭仪 …… 衡王 母 阎昭训 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
(2). 清 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遗留的妃、嫔为太妃、太嫔。清史稿·后妃传一:“先朝妃、嬪称太妃、太嬪。”参阅《清通典·嘉礼二》
《漢語大詞典》:玉钤(玉鈐)
(1).相传为 吕尚 所遗的兵书。 汉 刘向 列仙传·吕尚:“二百年而告亡,有难而不葬。后子 及 葬之,无尸,唯有《玉鈐》六篇在棺中云。” 宋 梅尧臣 《送李太保知仪州》:“出塞开牙帐,论兵启玉鈐。”
(2).泛指兵略,武事。 唐中宗 《即位敕文》:“振玉鈐而殪封豕,授金鉞而斩长鲸。”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诗工鑱刻露天骨,将论纵横轻玉鈐。”
《漢語大詞典》:离鹤(離鶴)
(1).失群的鹤。 南朝 梁 沈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鳬,伤云间之离鹤。”
(2).喻指离去的人。 唐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诗:“形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
(3).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汉 蔡邕 《琴操》:“ 商陵 牧子 ,取妻五年无子,父兄将欲为改娶。妻闻,中夜惊起,倚户悲啸。 牧子 闻,援琴鼓之,痛恩爱之永离,因弹别鹤以舒愤,故曰《别鹤操》”后亦作“ 离鹤 ”,以为妻妾被丈夫所遗弃的典故。 唐 王昌龄 《行路难》诗:“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廻娇转盼泣君前。”
《漢語大詞典》:遗册(遺册)
(1).指前人所遗下的谋策。史记·秦始皇本纪论:“ 孝公 既没, 惠王 、 武王 蒙故业,因遗册,南兼 汉中 ,西举 巴 蜀 ,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按, 贾谊 新书·过秦上作“遗策”。
(2).古代的典籍。 南朝 梁 江淹 《镜论语》:“巡青史之残誥,览朱管之遗册。” 清 顾炎武 《赠潘节士柽章》诗:“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
(3).帝王临终前的册书。犹遗诏。魏书·礼志三:“今奉终之事,一以仰遵遗册,於令不敢有乖。”
《漢語大詞典》:兼覆
管子·版法解:“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后以“兼覆”比喻恩泽广覆,无所遗漏。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周书·艺术传·黎景熙:“臣闻宽大所以兼覆,慈爱所以怀众。”
《漢語大詞典》:筑底(築底)
犹彻底。谓无所遗留。 宋 陈郁 藏一话腴:“今之登显仕者,其取媚贵要,则有郊劳,有祖送,水陆具陈,声妓交集……至于礼士友,待亲朋,则不过具草酌烦蓐食而已,曰真率也,曰亡具也,曰公帑筑底也,曰厨传萧条也。” 元 方回 《乙未岁除》诗:“盍簪列炬浑如梦,不似今年筑底穷。”
《漢語大詞典》:后遗症(後遺症)
(1).某种疾病痊愈或主要症状消退之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症状。 巴金 《创作回忆录·关于〈寒夜〉》:“他曾在 新疆 盛世才 监狱中受尽苦刑,身上还留着伤痕和后遗症。”
(2).比喻因某个问题处理不当而遗留下来的消极影响。《花城》1981年第5期:“那么历次运动的后遗症呢?”
《漢語大詞典》:拾带重还(拾帶重還)
相传 唐 宰相 裴度 少时游 香山寺 ,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 裴度 守候着还了她。见 宋 丁用晦 《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这不意之财,虽则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