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真宇  拼音:zhēn yǔ
1.佛、道教庙宇。《宋史。卷一三五。乐志十》:「巍巍真宇,奕奕殊庭。」唐。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2.神仙所居之地。《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
分類:道观
《漢語大詞典》:蓬阙(蓬闕)
(1). 蓬莱宫 。神仙居住的地方。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五:“欲逐黄鹤飞,相呼向 蓬闕 。” 唐 陈陶 《圣帝击壤歌四十声》:“野鹤思 蓬闕 ,山麋忆庙堂。”
(2).借指道观。 唐 王勃 《寻道观》诗:“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规模。”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仙道·道院:“山堂肆考:‘芝廛、蓬闕,皆道士观也。’”
《漢語大詞典》:道宇
犹道观。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二:“后颇神之,遂召 妙坚 入宫,赐予甚厚,日被亲幸,且为创道宇,赐名 明真 ,累封真人。”
分類:道观
《漢語大詞典》:道坛(道壇)
(1).道教作法事的场所。晋书·隐逸传·张忠:“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立道坛於窟上,每旦朝拜之。”魏书·释老志:“ 世祖 从之。於是亲至道坛,受符録。”
(2).即道观。魏书·高祖纪:“戊戌,移道坛於 桑乾 之阴,改曰 崇虚寺 。”参见“ 道观 ”。
《國語辭典》:道观(道觀)  拼音:dào guàn
道士修道的场所,或道士所奉的神庙。
分類:道观道教
《漢語大詞典》:道庙
犹道观。 宋 张师正 括异志·率子廉:“中书舍人守 潭州 。立夏将命祀 祝融 ,至 衡岳 游览佛寺道庿殆遍。”
分類:道观
《漢語大詞典》:琅园(琅園)
道观。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仙道·道院:“谢华啟秀,琅园,道宫也。”
分類:道观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长宽各一丈的面积。《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1.维摩诘所说经说,维摩诘居士居住的卧室一丈见方,但容量无限,禅宗取其意,以方丈名住持所居之室。《西游记》第九回:「你真个要寻父母,可随我到方丈里来。」
2.僧寺的住持。《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道:『一件,不要去方丈内去;二件,不要与和尚说话;三件,去了就回。来得迟,我便来寻你也。』」《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
《漢語大詞典》:方丈洲
传说 东海 中神山名。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 方丈 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羣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
《漢語大詞典》:云台(雲臺)
(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 晋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 宋 张辑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2). 汉 宫中高台名。 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沈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 ,虚己 宣室 。”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 ,一叶渺 湘浦 。”
(3). 汉 宫中高台名。 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 ,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 清 洪升 《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 。”
(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卫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 清 厉鹗 《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 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
(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 , 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李希凡 《云台小记》:“ 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
(7).道观名。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 锦里 差隣接, 云臺 闭寂寥。” 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國語辭典》:出家  拼音:chū jiā
佛教徒离家成为僧团之一分子的这项行为。《西游记》第二回:「我常闻得那些猴子精说,他有个大王,出家修行去,想是今番来了。」
《漢語大詞典》:出家求道
离开家庭,入寺院修行。百喻经·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復念其妻子眷属。”
《國語辭典》:山门(山門)  拼音:shān mén
1.寺院的大门。唐。李华〈云母泉〉诗:「山门开古寺,石窦含纯精。」《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那龙华寺路远哩。平时山门都关起来的,只三月里才开呢。」
2.寺院。《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好啊!出家人干得好事,败坏山门,我与你到里正处去讲。」
3.山居之门。《宋书。卷八四。袁顗传》:「山门萧瑟,松庭谁扫。」
《國語辭典》:琳宫(琳宮)  拼音:lín gōng
仙宫、道院。唐。殷尧藩 游王羽士山房诗:「落日半楼明,琳宫事事清。」清。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陆丽京因梦寻太和山》:「一夕,梦至琳宫,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龟蛇之旐。」
《漢語大詞典》:玉局
(1).棋盘的美称。 唐 李商隐 《灯》诗:“锦囊名画揜,玉局败碁收。” 宋 贺铸 《南乡子》词:“玉局弹棋无限意,缠绵,肠断 吴 蚕两处眠。”
(2).道观名,在 四川 成都 。传说 李老君 曾于此坐局脚玉床讲经,因而得名。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蜀主 詔於 玉局化 设道场。” 胡三省 注:“ 玉局化 在 成都 。 彭乘 《记》曰: 后汉 永寿 元年, 李老君 与 张道陵 至此,有局脚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为 道陵 説《南北斗经》,既去而坐隐,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 宋 苏轼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诗:“莫欺老病未归身, 玉局 他年第几人。” 元 袁桷 《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 玉局 讲残春换劫,石臺丹在草通灵。” 明 王世贞 《九支斋十歌》之六:“ 成都 玉局 授书后,渐与金僊相对雄。”
(3). 苏轼 曾任 玉局观 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 苏轼 。 宋 刘克庄 《摸鱼儿·赏海棠》词:“悵 玉局 飞仙, 石湖 絶笔,孤负这风韵。”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一日见公书,稍涉 玉局 笔意。” 清 赵翼 《再题焦山寺赠巨超练塘两诗僧》诗:“我本才非 苏玉局 ,敢嗔 佛印 不烧猪。” 清 程文正 《钱王庙》诗:“残碑有字还堪读, 玉局 鸿文笔力遒。”
《國語辭典》:上清  拼音:shàng qīng
1.道家的三清境之一。即天界。亦泛指仙境。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兰公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发白反黑,少者辟谷无饥,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升上清也。」
2.唐朝宰相窦参自知将为政敌所害,嘱其婢上清,将来入宫后,为其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申冤。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后泛指婢女。明。方以智《通雅》卷一九:「婢亦谓之上清。柳珵上清传,温公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國語辭典》:玄都  拼音:xuán dū
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玄都观(玄都觀)
(1). 北周 、 隋 、 唐 道观名。原名 通道观 , 隋 开皇 二年改名为 玄都观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南 崇业坊 。见 宋 宋敏求 《长安志》。后废。 唐 刘禹锡 《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 金 元好问 《玄都观桃花》诗:“前度 刘郎 復 阮郎 , 玄都观 里醉红芳。”
(2).泛指道观。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好将 金谷 楼中女,改作 玄都观 里仙。”
《漢語大詞典》:玄都坛(玄都壇)
古道坛名。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屋前太古 玄都坛 ,青石漠漠松风寒。” 蔡梦弼 注:“ 玄都 乃 汉武帝 所筑,在 长安 南山 子午谷 中。” 朱鹤龄 注:“唐六典: 煬帝 改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 金 元好问 《送郝讲师住崇福宫》诗:“ 玄都 石坛待飈驭,宫殿突兀松轮囷。”
分類:古道
《國語辭典》:常住  拼音:cháng zhù
佛教用语:(1)永存。《大乘大义章。卷上》:「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2)解脱的境界。《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3)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冯翊《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朱崖出镇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著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