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道法
真理
无理
实理
至教
玉室
道机
公理
志道
物宜
通义
疑难
在理
白道
达理
《國語辭典》:道法  拼音:dào fǎ
1.道理、法度。《荀子。正名》:「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
2.天道、自然。《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3.指道家法术或教义。《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生行起道法,举手照冢顶连扇数扇,水气都尽,其土顿乾。」《醒世恒言。卷二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是独吃自痾。」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國語辭典》:无理(無理)  拼音:wú lǐ
1.无礼。《红楼梦》第六七回:「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著无理似的。」
2.没道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谒,非吾教也。」
3.无脉理。《淮南子。览冥》:「金积折廉,璧袭无理。」
《漢語大詞典》:实理(實理)
(1).真实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四:“看来只是一箇实理。”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盖天地间只是一箇实理。升而为天,降而为地,钟而为人,散而为物。” 清 方苞 《读子史·诂律书一则》:“神者,乐之精华,所以动天地感万物之实理也。” 茅盾 《子夜》三:“ 朱吟秋 这话原也是真情实理。”
(2).真情,真实的情况。鬼谷子·反应:“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漢語大詞典》:至教
(1).最好的教导。《礼记·礼器》:“天道至教。” 陈澔 集说:“天道,阴阳之运,极至之教也。”
(2).谓极其高明的道理和见解。庄子·渔父:“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成玄英 疏:“未闻至道,所以恭谨虔恪虚心矣。” 明 何景明 《杂器铭》:“盖道本无垠,物各有理,故觕迹有至教,末器有鸿法。”
《漢語大詞典》:玉室
(1).神仙的居所。《晋书·许迈传》:“自 山阴 南至 临安 ,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 左元放 之徒, 汉 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宋 苏轼 《宿九仙山》诗:“玉室金堂餘 汉 士,桃花流水失 秦 人。” 元 陈樵 《蔗庵赋》:“綺疏兰术,金堂玉室,列仙之窟也。”
(2).指蜂房。 晋 郭璞 《蜜蜂赋》:“繁布金房,迭构玉室。”
(3).喻道理深奥处。 南朝 梁简文帝 《为亮法师制〈涅槃经疏〉序》:“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答无生,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漢語大詞典》:道机(道機)
(1).谓出尘修道的灵机。 唐 独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诗:“早岁慕五岳,尝为尘机碍……思免物累牵,敢令道机退。” 唐 刘禹锡 《裴祭酒尚书见示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诗:“早宦閲人事,晚怀生道机。”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母妻被逮》:“洗尽尘缘莫痴迷,须信虚无是道机。”
(2).谓触发其憬悟某一道理的因由。 唐 权德舆 《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诗序:“或澄波浄緑,相与无际,或孤烟归云,明灭变化,耳目所及,异乎人寰,志士得之为道机,诗人得之为佳句。” 宋 张咏 《声赋》:“口吻之启,义於厥功,道机之张,腾凌鸿濛……万类听之,如懵而醒。”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
《國語辭典》:公理  拼音:gōng lǐ
1.世人所公认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二○回:「婚姻可以自由,乃是世界上的公理。」
2.科学上推理的基本,无须證明者。如:「几何公理」。
《漢語大詞典》:志道
(1).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汉武内传》:“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无忧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闕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
(2).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 识 ”。国语·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 韦昭 注:“志,识也。及,至也。勿忘此占,言祸将至也。”
《漢語大詞典》:物宜
指事物的性质、道理、规律等。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宋书·谢灵运传论:“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耒耜》:“古圣通物宜,揉斲资粒食。”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漢語大詞典》:疑难(疑難)
(1).猜疑刁难。 汉 牟融 《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 刘都尉 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2).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漢語大詞典》:在理
(1).在审讯中。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
(2).犹据理;于道理方面。旧唐书·良吏传赞:“圣人造世,才杰济时。在理致治,无为而为。” 朱自清 《中国歌谣》二:“其实说歌与舞起于节日的聚会,在理都不可通。”
(3).有理,合乎道理。红楼梦第九九回:“ 李十儿 回説:‘……若説了,少不得老爷生气。’ 贾政 道:‘只要説得在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 广东 人的迷信鬼神,有在理的,也有极不在理的。”如:哪一方在理?谁是正确的呢?
《國語辭典》:白道  拼音:bái dào
1.大路。唐。李商隐 无题诗:「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2.从地球看月球运行的轨迹。
3.指有势力的官员、民代、警察等。有正当职业,表面上看不出从事非法勾当者。与「黑道」相对。如:「他在社会上颇吃得开,白道、黑道都有朋友。」
《國語辭典》:达理(達理)  拼音:dá lǐ
通达事理。如:「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想必不会在这点小事上故意刁难。」《后汉书。卷五六。张王种陈列传。种皓》:「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