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是非  拼音:shì fēi
1.事理的对与错。《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泛称口舌的争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替他免了一场是非,成全了功名。」《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知道不过是家下婆子们,又不知搬什么是非。」
《國語辭典》:人物  拼音:rén wù
1.人和物。《汉书。卷一一。匡衡传》:「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会城却也人物富庶,房舍稠密。」
2.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江南人物。』王臣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3.人的仪表、气度。《三国演义》第六○回:「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儒林外史》第二○回:「见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
4.有品格、才干的杰出人才。唐。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顾盐商道:『不但东西出的好,就是人物也出在我们徽州。』」
《漢語大詞典》:老眼
(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老眼见花时,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动了。可是她并没睡着,她睁大了血红的老眼,虚空地看着。”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國語辭典》:平章  拼音:píng zhāng
1.商议处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近在议曹,其平章百官秩禄。」《北史。卷四○。李彪传》:「平章古今,商略人物。」
2.品评、评论。宋。张元干贺新郎。曳杖危楼去〉词:「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无情是画笔平章,沉吟自想!」
3.职官名。唐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元置平章为丞相之副。《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里管女儿肯不肯,别许了平章阔阔出之子,僧家奴。」
《國語辭典》:目力  拼音:mù lì
眼睛的视力。《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也作「视力」。
《國語辭典》:方物  拼音:fāng wù
1.土产,各地所产的物品。《书经。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昔武王克商,通道百蛮,使各以方物来贡。」
2.识别、描述。《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人神杂扰,不可方物。」《明史。卷二○九。冯恩列传》:「若鋐,则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國語辭典》:明辨  拼音:míng biàn
清楚的分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刘开〈问说〉:「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漢語大詞典》:道眼
(1).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观之,则无足取也。若以道眼观之,则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旷野中行人踩出来的小路。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开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后来风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离开道眼,我们就在荒草甸子里转游开了。”
(3).办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个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烟消火灭。”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来呀!留在肚子里叫它生小崽呀!”
(4).指达到目的的途径。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连我也不看在眼里。道眼儿越走越窄,窄到挤不过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来》一:“ 雨来 听出 铁头 话里面有道眼,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
《國語辭典》:漫漶  拼音:màn huàn
木石上所刻的文字,长时间受风雨侵蚀,变得模糊不可辨认。引申作东西敝坏不能分辨。宋。苏轼凤翔八观诗。东湖〉:「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國語辭典》:辨明  拼音:biàn míng
辨别清楚。《西游记》第三八回:「果然扫荡妖氛,辨明邪正,庶报你父王养育之恩也。」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刚亮,能辨别物色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唐。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诗:「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唐。元稹《莺莺传》:「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
2.分辨颜色。如:「辨色测验」。《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3.辨别脸色。如:「鉴貌辨色」。《西游记》第一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漢語大詞典》:神羊
獬豸的别称。传说是一种能以其独角辨别邪佞的神兽。亦指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晋书·舆服志:“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 唐 权德舆 《祭故薛殿中文》:“今则繆盩,天心茫茫,追维明灵,夙播馨芳,解巾秘府,累冠神羊。” 宋 梅尧臣 《孙屯田召为御史》诗:“轻轩辞瑞翟,危弁学神羊。”
《國語辭典》:司南  拼音:sī nán
1.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可辨别方向,为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即现在指南针之始祖。《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汉。王充《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2.比喻指导、准则。唐。杨齐宣 晋书音义序:「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覈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宋。陆游 十月二十四日夜梦中送庐山道人归山诗:「夙士极知成殿后,吾曹所赖作司南。」
《國語辭典》:司晨  拼音:sī chén
1.主掌报晓的事。《旧五代史。卷三四。唐书。庄宗本纪八。史臣曰》:「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唐。李咸用 早鸡诗:「锦翅朱冠惊四邻,稻粱恩重职司晨。」
2.职官名。清代钦天监的属官,职掌知漏刻,即唐司天台的属官司辰。
《國語辭典》:辨析  拼音:biàn xī
明辨、分析。如:「他的辨析能力强,表达能力却不足。」
《國語辭典》:明断(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确的判断是非。《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为政明断,甄善疾非。」《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漢語大詞典》:辨方
辨别四方。《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郑玄 注:“辨,别也。 郑司农 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 晋 成公绥 《天地赋》:“辨方正土,经界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