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8,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言议
绪论
经说
说铃
遗辞
狂吠
谠正
平论
谤论
福音
化声
放炮
放毒
言必有物
金玉之论
《漢語大詞典》:言议(言議)
议论;言论。墨子·公孟:“因左右而献諫,则谓之言议。”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自践东朝,渊默恭慎,无所言议施为,而天下传颂称説,德号彰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于是哲人 洛克 首出,力排政治宗教之积弊,唱思想言议之自由,转轮之兴,此其播种。”
分類:议论言论
《國語辭典》:绪论(緒論)  拼音:xù lùn
书籍或论文的导言文字。也作「导言」、「绪言」。
《漢語大詞典》:经说(經説)
(1).经书的解说。墨子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序》:“ 熙宁 、 宝庆 之会,时师破坏经説,其失也凿;陋儒襞积经文,其失也肤。” 金松岑 《文学观》:“爰举其説,盖有六焉,作者之林,视此可矣。一曰传注,经説是也。”
(2).指佛经的言论。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如此皆是经説,不可不信。”
《國語辭典》:说铃(說鈴)  拼音:shuō líng
1.不合于圣道的小说。汉。扬雄《法言。吾子》:「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2.书名。清汪琬撰,一卷,专记载当时名人逸事。
3.书名。清吴震方编,前集后集各六册,汇刻清初诸人所作小说及笔记等,共四十七种。
分類:琐屑言论
《漢語大詞典》:遗辞(遺辭)
亦作“ 遗词 ”。
(1).指前人留下的言论。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昔先圣之遗辞,言仁者其寿长。”《后汉书·章帝纪》:“‘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 宋 曾巩 《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古有遗辞,罔不采获。”
(2).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宋 梅尧臣 《问牛喘赋》:“余得摭遗辞,掇遗韵,索遗意而用以酬。”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张靖之 《题马和之〈伐檀图〉》诗:‘ 后稷 肇王业,《豳风》有遗词。’” 清 黄景仁 《题翁覃溪所藏宋槧施注苏诗原本》诗:“终愁缀葺或失真,遗辞浪説《由仪》补。”
《國語辭典》:狂吠  拼音:kuáng fèi
1.狗疯狂地吼叫。如:「每回有路人走过,那只狗便狂吠不止。」
2.比喻说话狂妄自大。唐。柳宗元 乞巧文:「王侯之门,狂吠狴犴。臣到百步,喉喘颠汗。」
《漢語大詞典》:谠正(讜正)
(1).正直。北史·杜弼传论:“识学甄明,发言讜正。”旧唐书·李固言传:“ 训 注 诛, 文宗 思其讜正, 开成 元年四月,復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2).指正直的言论。《晋书·武帝纪》:“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纳讜正,未尝失色於人。”旧唐书·裴度传:“夫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謨排祸难,小则以讜正匡过失。”
分類:正直言论
《漢語大詞典》:平论(平論)
(1).指泛泛无所谓的言论。吕氏春秋·贵直:“﹝ 孤援 ﹞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若言,此言。
(2).评论。《后汉书·霍谞传》:“ 諝 与 光 骨肉,义有相隐,言其寃滥,未必可谅,且以人情平论其理。”隋书·徐孝肃传:“每有争讼,皆至 孝肃 所平论之。”
《漢語大詞典》:谤论(謗論)
指斥过失的言论。 宋 孔文仲 《制科策》:“斧鉞不足以禁谤论,窜黜不足以抑烦言。”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生多受浮言,无情浅夫,或用见成言説而成谤论,便须知我前世处境亨泰,但能坐议,不察人世一切真实烦恼故。”
分類:过失言论
《國語辭典》:福音  拼音:fú yīn
1.基督教徒称耶稣所说的话及其门徒所传布的教义。如:「牧师的职责即在向教徒传布福音。」
2.有益于公众的言论。如:「他的讲演发人深省,是世人的福音。」
《漢語大詞典》:化声(化聲)
(1).指各种论辩是非的言论。庄子·齐物论:“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郭象 注:“是非之辩为化声。”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言随物而变,谓之化声。” 南朝 宋 何承天 《又答宗居士书》:“徒为化声之辩,竟无明於真知。”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夫别国之语其緐,而化声之情多变。”
(2).推行教化的声誉。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教导民夷,渐以礼仪,化声侔於 延 。”
《國語辭典》:放炮  拼音:fàng pào
1.发射炮弹或点燃火药使之爆炸。《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里放炮开船,一直往上江进发。」
2.比喻发表惊人议论或猛烈批评。如:「他为人喜标新立异,每次开会,老爱放炮。」
3.打麻将时,出牌让人胡牌。
《漢語大詞典》:放毒
(1).恣意毒害。后汉书·宦者传·吕强:“ 节 等宦官祐薄,品卑人贱,谗諂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时 袁术 僭号, 策 以书责而絶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 曹操 放毒东 徐 , 刘表 称乱南 荆 。”
(2).投放毒物或施放毒气。
(3).比喻散布、宣扬有害的言论。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我有见书就读的毛病,而且习惯了为消遣而读各种各样的书,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打架,大家放毒,彼此消毒。”
《漢語大詞典》:言必有物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清 方苞 《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録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国语辞典》:金玉之论(金玉之论)  拼音:jīn yù zhī lùn
比喻珍贵的言论或教诲。《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孙权曰:『此金玉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