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8,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邪说
古调
前言
所说
昌言
正言
危言
正论
异论
至言
舆论
一说
大言
正议
代言
《國語辭典》:邪说(邪說)  拼音:xié shuō
不当的言论、异说。《荀子。儒效》:「邪说畏之,众人愧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把那抱别姓,借异种,这样邪说疑我。」
《漢語大詞典》:古调(古調)
(1).古代的乐调。 唐 刘长卿 《听弹琴》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隋 氏取 汉 以来乐器、歌章、古调併入清乐,餘波至 李唐 始絶。”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唐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霑巾。”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缄子归蠙城》之三:“古调岂终絶?《阳春》原和稀。”
(3).见“ 古调诗 ”。
《漢語大詞典》:古调诗(古調詩)
指 汉 魏 以来形成的古体诗。 唐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 古调 ”。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喜闻 韩 古调,兼爱近诗篇。”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八:“其时进士贄见前辈……但於诗赋、歌篇、古调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
分類:古体诗
《國語辭典》:前言  拼音:qián yán
1.先哲的言论。《易经。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国语。晋语四》:「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
2.以前所说的话。《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
3.称文章前面所提示的话。
《漢語大詞典》:所说(所説)
(1).说的话,言论。五灯会元·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迦叶 问诸比丘:‘ 阿难 所言不错谬乎?’皆曰:‘不异世尊所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与“海派”》:“我也曾经略略的赶了一下热闹,在许多唇枪舌剑中,以为那时我发表的所说,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错了的。”
(2).说,陈说。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 周瑜 领兵赶上,跪在车前,所説他取 荆州 之计。”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四折:“若不是所説原因,险些儿生扭做 单雄信 。”
分類:陈说言论
《國語辭典》:昌言  拼音:chāng yán
1.善言。《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旧唐书。卷一九一。方技传。叶法善传》:「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
2.直言不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群瑞。」
《國語辭典》:正言  拼音:zhèng yán
1.公正而刚直的话。《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國語辭典》:危言  拼音:wéi yán
正直的言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國語辭典》:危言正色  拼音:wéi yán zhèng sè
正直的言论,严肃的态度。唐。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宋。曾巩 范贯之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國語辭典》:正论(正論)  拼音:zhèng lùn
正确的言论。《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
《国语辞典》:异论(异论)  拼音:yì lùn
不同的意见、言论。如:「这次会议大家的意见分歧,异论很多。」
分类:意见言论
《國語辭典》:至言  拼音:zhì yán
最美善的言论、最合宜的道理。《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
《國語辭典》:舆论(輿論)  拼音:yú lùn
代表公众意见的言论。如:「国际舆论」、「社会舆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國語辭典》:一说(一說)  拼音:yī shuō
1.一次谈话。《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五》:「片言而求三辅,一说而定五州。」《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也作「一说儿」。
2.一种说法。如:「有此一说。」
《國語辭典》:大言  拼音:dà yán
1.誇大狂妄的话。《史记。卷八。高祖纪》:「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2.宏大的谋议。《礼记。表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漢語大詞典》:正议(正議)
(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 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 傅喜 为大司马,与丞相 孔光 、大司空 师丹 ,共持正议。”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 章炳麟 《序〈革命军〉》:“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 、 齐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袁绍 既为盟主,有骄矜色, 邈 正议责 绍 。”新唐书·上官仪传:“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國語辭典》:代言  拼音:dài yán
1.代天子草拟诏命。《宋史。卷三七八。列传。綦崇礼》:「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2.代替别人表达言论。《东周列国志》第二二回:「子鱼能为我代言,乞念先君一脉,愿留性命,长为匹夫,死且不朽!」
3.为活动、商品等作宣传。如:「为了拉抬买气,业者不惜砸重金请名人代言。」
《國語辭典》:代言人  拼音:dài yán rén
代表某方面发表言论的人。如:「他是总统的代言人,所以每次谈话都很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