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团扇草书

相关人物
王羲之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白氏六帖》卷九:「王右军草书于团扇。」

例句

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 王维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国语辞典》:非草书(非草书)  拼音:fēi cǎo shū
书名。东汉赵壹撰,专抨击草书。其时草书渐行,赵壹希望仍能重返仓颉、史籀等字体,但却是势所不许。故其文虽传,其说终不能行。
《漢語大詞典》:龙草书(龍草書)
即龙爪书。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龙草书、狼书、犬书、鸡书。”参见“ 龙爪书 ”。
《國語辭典》:龙爪书(龍爪書)  拼音:lóng zhǎo shū
书体名。传晋朝王羲之曾书飞字于柱,其点画似龙爪,故称为「龙爪书」。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龙爪篆者,晋右将军王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形焉,遂称龙爪书。」
《分类字锦》:立草书真(立草书真)
通典晋武帝建置东宫事无大小皆由二傅少傅立草太傅书真以为储训并有功曹主簿五官
分类:宫僚
《漢語大詞典》:醉草
(1).传说中的草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桂林 有睡草,见之则令人睡。一名醉草,亦呼为懒妇箴。”
(2).草书。 唐 陆龟蒙 《寄淮南郑窦书记》诗:“清词醉草无因见,但钓寒江半尺鱸。”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 安世 屡欲易余 东坡 醉草,未许。”
分類:草书
《國語辭典》:草字  拼音:cǎo zì
1.草书的别名。参见「草书」条。
2.对人谦称自己的名字。《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请教台甫?』『草字资静。』」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漢語大詞典》:醉帖
指草书。 宋 苏轼 《孙莘老寄墨》诗之三:“便有好事人,敲门求醉帖。” 王十朋 集注:“唐书: 张旭 醉,以指头濡墨而书。”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法书苑》:僧 怀素 善草书,常作醉帖。”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 金 元好问 《下黄榆岭》诗:“直须 潮阳 老笔廻万牛,露顶 张颠 挥醉帖。”
分類:草书
《國語辭典》:草体(草體)  拼音:cǎo tǐ
一种书法字体。参见「草书」条。
《漢語大詞典》:稿书(稾書)
谓草书。因草书不谨饬,如禾秆散乱未修治,故称。 唐 韦续 《五十六种书》:“稾书,行草之文, 晋 卫瓘 、 索靖 善之。”
《漢語大詞典》:粗书(麤書)
即草书。 唐 张怀瓘 书断·草书:“ 如淳 曰:‘所作起草为藁。’ 姚察 曰:‘草犹麤也,麤书为本曰藁。’盖草书之文,祖出於此。”参见“ 草书 ”。
分類:草书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漢語大詞典》:赴急书(赴急書)
草书的别称。 宋高宗 《翰墨志》:“草书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务简易,删难省烦,损复为单……故 梁武 谓赴急书,不失 苍公 鸟跡之意。”
分類:草书
《國語辭典》:龙蛇(龍蛇)  拼音:lóng shé
1.龙和蛇。比喻非凡的人。《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2.比喻英雄与凡夫。元。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套。乔木查曲:「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元。王伯成《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
3.比喻怀才隐退。《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4.形容草书纵逸的笔势。唐。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宋。陆游〈汉宫春。羽箭雕弓〉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5.矛戟类的兵器。唐。吕温〈代郑相公谢赐门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于陋巷。」
《國語辭典》:龙蛇混杂(龍蛇混雜)  拼音:lóng shé hùn zá
比喻愚贤不一的人混在一起。《红楼梦》第九回:「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我这座国子监衙门,管著天下十七省龙蛇混杂的监生。」也作「龙蛇浑杂」、「龙蛇杂处」、「鱼龙混杂」。
《國語辭典》:小草  拼音:xiǎo cǎo
1.草类植物的泛称。如:「花圃里的小草又长高了。」
2.书法上指草书中形体较小,笔画较简省而不易辨认的字体,相对于大草而言。如唐朝怀素有〈小草千字文〉。
3.罗马字母小写的书体。
《國語辭典》:行书(行書)  拼音: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